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明敕的意思、明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明敕的解釋

亦作“明疎”。明白地訓示或告誡。《漢書·平帝紀》:“其明敕百寮,婦女非身犯法,及男子年八十以上七歲以下,家非坐不道,詔所名捕,它皆無得繫。”《後漢書·黃瓊傳》:“明勑近臣,使遵法度。”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宜明勑諸軍,使深知此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明敕”是古代漢語中具有特定政治文化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帝王以書面形式公開頒布的政令。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明”意為公開、明确,“敕”特指皇帝诏令,二字連用強調诏令的權威性與公示性。《辭源》進一步指出,該詞自漢代起廣泛使用于官方文書,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載“明敕邊吏,謹守疆埸”,即通過公開诏書向邊疆官吏傳達政令。

從文書性質分析,明敕具有三個顯著特征:其一為内容明确性,區别于普通政令的模糊表述;其二為發布公開性,需通過邸報或官府布告等形式公示;其三為法律效力,如《唐律疏議》規定“違明敕者,以制書有違論”。曆史學家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中強調,這類文書在維護中央集權、規範行政程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現代語言學研究顯示,“明敕”與“密诏”構成語義對立,前者側重公開傳達,後者強調隱秘執行。《古漢語常用詞詞典》特别比較了其與“聖旨”的差異:聖旨泛指皇帝命令,而明敕專指經正式程式頒布的成文法令。該詞彙雖已退出日常使用,但在曆史文獻研究、古代法制研究領域仍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明敕”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詳細說明:

一、基本釋義

“明敕”由“明”和“敕”組成:

二、出處與用法

  1. 經典文獻用例:

    • 《漢書·平帝紀》記載:“其明敕百寮,婦女非身犯法……皆無得系”,指帝王明确告誡百官司法限制()。
    • 唐代韓愈《論淮西事宜狀》中“宜明勑諸軍”,強調對軍隊的明确指令()。
  2. 使用場景: 多用于帝王诏書、官員奏章等正式場合,體現權威性與強制性,如《後漢書》提及“明勑近臣,使遵法度”()。

三、相關延伸

四、字形與結構

“敕”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誡也”,字形從攴(手持工具)從束,象征以權威約束行為()。結合“明”字強化了指令的清晰性。

别人正在浏覽...

安卡拉白面儒冠百祉抱恙畢天不事不相幹草鞋費成群結夥伧儜陳胔舂汲氮循環倒裳倒箧點點搠搠恩力梵樂匪難分餾奮首奮藻咯當耕則問田奴公甲乖差古香緞合流緩兵之計黃冠體環水颒濯靜曲酒枚狼餐虎噬令名戾氣陸兵毛頭星門衡茗柯某時納誨潑皮巧的兒麒麟畫窮佬棄嬰榮崇散步猞猁聖母峰談敍玩物喪志隈伽晤聚吳絹下書歙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