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連綴同類事物,進行排比歸納。《禮記·學記》:“古之學者,比物丑類。” 鄭玄 注:“以事相況而為之。丑,猶比也。” 清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十:“則知三代語言, 漢 人猶難遍識,願學者‘比物丑類’以求之。”
“比物丑類”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指連綴同類事物,進行排比歸納。出自《禮記·學記》:“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鄭玄注:“以事相況而為之。丑,猶比也。”
二、核心要點
詞義解析
使用場景
多用于學術或論述中,表示對事物進行系統性整理和邏輯分析,如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中提到“願學者‘比物丑類’以求之”。
近義詞與結構
三、注意事項
部分現代解釋(如)提到“形容事物在同類中更丑陋”,屬于對“丑”字的誤讀。該成語本義與“丑陋”無關,需結合古籍原意理解。
《比物丑類》是一個中文短語,意思是以丑陋、難看的東西作為類比或參照。該短語常用于形容某物的樣貌、形象或品質等不佳,常用于貶義語境。
《比物丑類》的拆分部首是比、物、丑、類。其中,“比”字的部首是“比”,筆畫是3畫;“物”字的部首是“牛”,筆畫是8畫;“丑”字的部首是“一”,筆畫是6畫;“類”字的部首是“米”,筆畫是9畫。
《比物丑類》這個短語最早出現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原文是“比物丑類,句滑辭”。意指對于丑陋的事物和品質,可以用它來做比較和類推。後來,這個短語逐漸在漢語中廣泛使用。
《比物丑類》的繁體字是「比物醜類」。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比物丑類》在古代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的意思和用法保持一緻。
1. 這座建築外觀奇特,簡直是《比物丑類》中的典範。
2. 這種衣服質量很差,穿上簡直是《比物丑類》。
3. 他的行為舉止怪異,可以說是《比物丑類》。
1. 比較
2. 物品
3. 丑陋
4. 類似
5. 丑化
1. 相形見绌
2. 比比皆是
3. 類似物
4. 難看
5. 不美觀
1. 高大上
2. 美好
3. 優美
4. 品質良好
5. 好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