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的意思、杜甫草堂的详细解释
杜甫草堂的解释
[Du Fu's thatched cottage] 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流居成都的故居,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浣花溪畔,内有杜甫石刻像、工部祠、诗史堂等,1954 年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
详细解释
又称浣花草堂。为 唐 杜甫 流寓 成都 时的故居。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西郊 浣花溪 畔。内有工部祠、诗史堂等建筑和 杜甫 石刻像等遗迹。1954年建立 杜甫 草堂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 杨慎 《泛舟浣花东阜》诗:“ 扬雄 玄阁不寂寞, 杜甫 草堂天下稀。”
词语分解
- 杜甫的解释 ; 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被公认为唐代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著有《杜少陵集》
- 草堂的解释 草庐。隐者所居的简陋茅屋详细解释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常以“草堂”名其所居,以标风操之高雅。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 钟山 之英,草堂之灵,驰烟驛路,勒移山庭。” 唐 杜甫 《狂夫
网络扩展解释
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及后世纪念场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浣花溪畔。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背景:
一、基本含义
杜甫草堂最初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公元759年)迁居成都后,在友人资助下修建的简陋茅屋。他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240余首诗作。草堂原为临时居所,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缮扩建,逐渐成为纪念杜甫的文化圣地。
二、历史沿革
- 唐代至五代:杜甫离开后草堂荒废,唐末诗人韦庄寻得遗址并重建。
- 宋代:官府两次大规模修葺,增设石碑、亭台,奠定文化纪念功能。
- 明清时期:经历多次战毁与重建,形成以诗史堂、工部祠、大廨为核心的建筑群,园林面积达300亩。
- 近现代: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4A级景区。
三、文化意义
- 诗歌创作地:草堂是杜甫创作高峰期的重要场所,其作品深刻反映战乱疾苦与家国情怀。
- 建筑与园林:保留明清建筑风格,融合祠堂格局与诗人旧居风貌,兼具古朴与清幽特色。
- 文化象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代表文人精神与诗歌传统。
四、现状与保护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古籍、石刻像等文物丰富,兼具历史研究与旅游功能。其核心建筑包括:
- 诗史堂:展示杜甫生平与诗歌成就;
- 工部祠:祭祀杜甫的祠堂;
- 少陵草堂碑亭:清代果亲王题写的标志性建筑。
参考资料
以上信息综合自沪江词典、汉典、青羊区政府资料及历史研究文献。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相关网页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杜甫草堂是指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故居。"杜甫草堂"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工",总共有12个笔划。这个词的来源是杜甫生前的居所,他在此地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由于该词是以汉字书写,所以不存在繁体的写法。
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杜甫草堂"这个词的写法基本相同。例如,"杜甫草堂"在古代是以类似于"杜甫草堂"的形式书写的。
以下是用"杜甫草堂"这个词造句的例子:
1. 我很喜欢参观杜甫草堂,感受到了杜甫当年的诗意世界。
2. 曾经,我曾在杜甫草堂里欣赏了许多杜甫先生的诗作。
3. 杜甫草堂是我心中的圣地,我常常去那里寻找灵感。
除了"杜甫草堂"外,还可以组成以下词语:
1. 杜甫:指杜甫这位杰出的诗人。
2. 草堂:指宽敞明亮的草间小屋。
3. 故居:指名人或历史人物的原居地。
4. 诗人:指以创作诗歌为主要才能的人。
"杜甫草堂"的近义词没有明确的常用词,因为它指代的是杜甫这座具体建筑物,而无法找到与之完全相似的同义词。
"杜甫草堂"的反义词同样无法找到,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地点名称,没有相反的概念可以与之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