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杜甫草堂的意思、杜甫草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杜甫草堂的解释

[Du Fu's thatched cottage] 唐代大诗人杜甫晚年流居成都的故居,位于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部浣花溪畔,内有杜甫石刻像、工部祠、诗史堂等,1954 年建立杜甫草堂纪念馆

详细解释

又称浣花草堂。为 唐 杜甫 流寓 成都 时的故居。在今 四川省 成都市 西郊 浣花溪 畔。内有工部祠、诗史堂等建筑和 杜甫 石刻像等遗迹。1954年建立 杜甫 草堂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 杨慎 《泛舟浣花东阜》诗:“ 扬雄 玄阁不寂寞, 杜甫 草堂天下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文学纪念地。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历史背景、文化价值三个维度解析:


一、汉语词典释义

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二、历史背景与建筑沿革

  1. 营建时间:公元759年冬,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草堂居四年(760-765),创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
  2. 历代重建:
    • 五代韦庄寻遗址重建草堂 ;
    • 明清多次修缮,奠定现有格局(以清代建筑为主);
    • 今址为清代嘉庆年间重修,占地300亩,含大廨、诗史堂、工部祠等建筑群。

三、文化价值与地位

  1. 文学圣地:

    草堂是杜甫240余首诗歌的诞生地(占现存作品1/6),如《春夜喜雨》《蜀相》等,承载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

  2. 精神象征:

    茅屋意象成为“甘守清贫、心系苍生”的文化符号,后世文人常以“草堂”代指隐逸精神家园。

  3. 世界影响:

    1985年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藏有宋以来杜集珍本、历代书画3万余件,为国际杜诗研究中心 。


四、当代保护与参观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2. 杜甫草堂博物馆官网. www.cddfct.com
  3.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国家文物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5. 《成都府志·古迹志》,清嘉庆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杜甫草堂是唐代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及后世纪念场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浣花溪畔。以下是其详细释义及背景:

一、基本含义

杜甫草堂最初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公元759年)迁居成都后,在友人资助下修建的简陋茅屋。他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240余首诗作。草堂原为临时居所,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缮扩建,逐渐成为纪念杜甫的文化圣地。

二、历史沿革

  1. 唐代至五代:杜甫离开后草堂荒废,唐末诗人韦庄寻得遗址并重建。
  2. 宋代:官府两次大规模修葺,增设石碑、亭台,奠定文化纪念功能。
  3. 明清时期:经历多次战毁与重建,形成以诗史堂、工部祠、大廨为核心的建筑群,园林面积达300亩。
  4. 近现代: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4A级景区。

三、文化意义

  1. 诗歌创作地:草堂是杜甫创作高峰期的重要场所,其作品深刻反映战乱疾苦与家国情怀。
  2. 建筑与园林:保留明清建筑风格,融合祠堂格局与诗人旧居风貌,兼具古朴与清幽特色。
  3. 文化象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代表文人精神与诗歌传统。

四、现状与保护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古籍、石刻像等文物丰富,兼具历史研究与旅游功能。其核心建筑包括:

参考资料

以上信息综合自沪江词典、汉典、青羊区政府资料及历史研究文献。如需更完整信息,可查阅相关网页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蚌蠃班叙抱暑背后冰蚕戴目大巧若拙大余端视遁母饭时粉堞覆庇抚恤金馥郁故蹊后廷砉騞煇煇汇款单火不思剪剪贱役骄逸家声戒辖尽思救苦救难旧院开园蓝菜涟猗寥狼黎单厉行节约离居龙飞虎跳漏声落落寡合鹿头关曼根南宗烹龙炮凤片子地贫子凄惨轻下趋士若涉渊水杀材舍利子税间架獭褐铁算盘同源字透髓稳韵五塥衔勇谐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