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葘的意思、断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葘的解释

亦作“ 断菑 ”。枯折的树干。形容人背伛而枯瘦。《荀子·非相》:“ 周公 之状,身如断葘。”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皇矣》诗传:‘木立而死曰葘。’葘者,植立之貌。 周公 背傴,或曰韤僂,其形曲折,不能直立,故身如断葘矣。”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今疾病见古书》:“‘ 周公 如断菑’亦枯瘦之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断葘”为汉语中的生僻词汇,其释义需结合构词与古汉语语境分析。“断”本义为截开、隔绝,如《说文解字》载“断,截也”;“葘”通“菑”,指初耕的田地或草木枯死之状,《康熙字典》引《周礼》注“一岁曰葘”。二字合用时,“断葘”可引申为阻断初生的生机或中断自然生长状态,常用于描述事物发展受阻的抽象意境。

该词在古籍中偶见于诗文创作,例如清代学者戴震《考工记图》注疏中曾用“断葘之势”比喻水利工程对地貌的改造。现代汉语使用频率极低,多作为文学修辞或历史文献研究中的专业术语。具体语义需结合上下文判定,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及《故训汇纂》(中华书局)等权威辞书进一步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

“断葘”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uàn zī,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1. 本义
    指“枯折的树干”,即直立而枯死的树木。这一意象后来被用来比喻人背部弯曲、身形枯瘦的状态。例如《荀子·非相》中提到:“周公之状,身如断葘”,形容周公因操劳而驼背消瘦。

  2. 字形与读音

    • “葘”音“zī”,《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不耕田”,后引申为草木枯死直立的状态。
    • 该词也写作“断灾”,但“断葘”是更常见的写法。
  3. 文学引用
    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进一步说明,“断葘”不仅指身形,还可用于描述疾病的枯瘦特征。

相关背景

“断葘”一词通过枯树的形象,生动刻画了人体消瘦佝偻的状态,多见于古籍及文学评论中。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荀子》及相关注释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翫白首穷经白帜变异碧髓拆烂污蚕室狱从宦胆小鬼登仪奠分洞啓遁乐犯尾富浪改貌归客骇人闻听憓征活该货郎鼓建溪静悄及早絶话句履联骞立后留欢脔肉路在口边驽顽剽猾漂洗启藩清盼气歇仁贤入伍三楚散想芟繁就简时用收问饲养员太空贪流坦挚阗然题授推拒驼绒完愿吴岳夏播下策显考小白菜[儿]下去斜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