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断葘的意思、断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断葘的解释

亦作“ 断菑 ”。枯折的树干。形容人背伛而枯瘦。《荀子·非相》:“ 周公 之状,身如断葘。” 王先谦 集解引 郝懿行 曰:“《皇矣》诗传:‘木立而死曰葘。’葘者,植立之貌。 周公 背傴,或曰韤僂,其形曲折,不能直立,故身如断葘矣。” 清 袁枚 《随园随笔·今疾病见古书》:“‘ 周公 如断菑’亦枯瘦之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断葘”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uàn zī,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词义解释

  1. 本义
    指“枯折的树干”,即直立而枯死的树木。这一意象后来被用来比喻人背部弯曲、身形枯瘦的状态。例如《荀子·非相》中提到:“周公之状,身如断葘”,形容周公因操劳而驼背消瘦。

  2. 字形与读音

    • “葘”音“zī”,《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不耕田”,后引申为草木枯死直立的状态。
    • 该词也写作“断灾”,但“断葘”是更常见的写法。
  3. 文学引用
    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进一步说明,“断葘”不仅指身形,还可用于描述疾病的枯瘦特征。

相关背景

“断葘”一词通过枯树的形象,生动刻画了人体消瘦佝偻的状态,多见于古籍及文学评论中。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荀子》及相关注释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断葘(duàn zh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拆分部首是“木”和“刀”,笔画分别为4和7。断葘指的是将植物的枝条或者树木切断。这个词语的来源比较古老,也常被用作繁体字。 在古时候,断葘的汉字写法可能有一些变化。目前我们使用的是简体字,但繁体字中会将断葘写作「斷葘」。这种写法在一些传统文化或者书法作品中较为常见。 以下是关于断葘的一些例句: 1. 我们需要断葘一些枯死的树枝,以保持花园的整洁。 2. 工人们正在断葘整齐的花坛边上的树枝,以确保行人的安全。 当然,除了断葘,还有一些相关的词语可以使用。例如: 1. 砍伐:指用斧头或刀具将树木砍倒。 2. 修剪:指修整植物的枝条或根部,使其更健康和美观。 而与断葘意义相反的词语则是: 1. 生长:指植物继续向上或向外生长。 2. 栽培:指培养植物,让它们生长成为有用的文化植物。 总之,断葘是一个描述将树木或枝条切断的词语,它的来源较为古老,也有繁体字形式。我们可以使用它来描述修整花园或园林中的树木。在写作中,可以考虑使用与断葘相关的词语来增加表达的丰富性。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