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撓,幹擾。 清 王韬 《甕牖馀談·記錢江事》:“﹝ 錢江 ﹞作讨罪檄文,傳示遐邇。當事者聞之,以其梗沮大局,禍且不測,亟逐之出境。”
“梗沮”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梗(gěng)
沮(jǔ)
該詞出自清代王韬的《甕牖馀談·記錢江事》,多用于描述對計劃、行動的幹擾行為,含貶義。例如:“作讨罪檄文,傳示遐邇,當事者以其梗沮大局,遂逐之。”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清代文獻原文。
梗沮(gěng jǔ),又稱為梗塞、梗塞沮喪,是指因遭遇挫折、困難或失意而産生的沮喪、壓抑的情緒。
梗字的拆分為木字旁和更字旁,木字旁作為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更字旁表示聲音,整個梗字由6個筆畫組成。沮字的拆分為水字旁和巨字旁,水字旁作為部首,表示與水有關,巨字旁表示形狀,整個沮字由9個筆畫組成。
梗沮一詞最早見于《晉書·謝安傳》中,用以描述謝安因受到排擠而心情沮喪。梗沮一詞隨後逐漸被廣泛使用,用來表示失望、困惑以及遭遇挫折後的消極情緒。
梗沮的繁體字為「梗沮」。
在古代寫法中,梗字與現代相同,沮字的舊字形為「沮」,水字旁的右側為「巨」,整體結構與現代相似。
1. 他在事業上一次次遭受挫折,日漸梗沮。
2. 考試成績不如預期,令他感到梗沮。
梗急(指遭遇困難與挫折後感到焦慮)、梗阻(指因外界原因導緻進程受到阻礙)。
沮喪、失望、郁悶。
振奮、激勵、欣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