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印纽的绿色丝带。 汉 官秩二千石以上者用之。《后汉书·冯鲂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许日,赐驳犀具劒、佩刀、紫艾綬、玉玦各一。” 李贤 注:“艾即盭,緑色,其色似艾。”《后汉书·酷吏传·董宣》:“以 宣 尝为二千石,赐艾綬,葬以大夫礼。”
艾绶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专属性的复合词,专指古代官员佩戴的绿色丝质印绶。该词由“艾”与“绶”二字构成:
字义溯源
“艾”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为“苍白色或青绿色”,《辞海》记载其特指植物艾草的颜色延伸义;“绶”即系印纽的丝带,《说文解字》注“绶,韍维也”,指代官职标识物。二字组合后,“艾绶”成为汉代以来中低级官员(如比二千石至千石)的身份象征。
礼制特征
艾绶以植物染色工艺制成,区别于“紫绶”(三公级)和“青绶”(九卿级)。《后汉书·舆服志》明确记载其使用群体包括郡守、国相等地方要员,佩戴时需与银印搭配,形成“银印艾绶”的完整官阶标识系统。
文化意象
该词在文学作品中常被借代指官职,如宋代陆游诗句“当年讵敢望艾绶”即表达对仕途的追忆。唐代典章《通典·职官》更将其纳入古代官服制度的色彩等级研究范畴。
艾绶是汉代官员使用的印绶制度中一种特定身份象征,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析
艾绶指系于官印纽上的绿色丝带,专用于官秩二千石(相当于郡守、九卿级别)以上的官员。其中“艾”通“盭”,指青绿色,因颜色类似艾草而得名;“绶”即丝带,用于悬挂官印。
历史背景与功能
相关考据
以上信息综合了《后汉书》记载及古代职官研究,更多细节可参考、4的典籍原文。
軪轧白华倍至奔育避猫鼠婢妾伯通不检不惜代价补冶宸枢吃白酒迟命垂荣畜妓刺莓丛蓍打渔杀家帝纪东牀客贩贾斐什工序光洋漍漍沽誉黄王洁冷解斋惊诧开察空头情了义灵洞榴红乱纷纷罗钳吉网妙处霓裳被发详狂迁导乾枯切磋琢磨窃肆倾藿秦筝赵瑟畎畮燃指瑟汩纱门市门翁世烛水天硕望宿德碎娃肃静踢里拖落踢脱投险危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