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寡廉鮮恥的意思、寡廉鮮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寡廉鮮恥的解釋

[shameless;be past shame;brazenfaced;be lost to shame] 厚顔無恥,也缺少廉恥之心

任何國家,任何地方,都有正直無私,急公好義的人,但也不乏寡廉鮮恥之輩。

詳細解釋

見“ 寡廉鮮恥 ”。


沒有操守,不知羞恥。恥,亦作“ 恥 ”。 漢 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明史·王宗茂傳》:“ 嵩 本邪諂之徒,寡廉鮮恥,久持國柄,作威作福,薄海内外,罔不怨恨。” 沙汀 《還鄉記》七:“有的站在 馮有三 老婆一面,似乎那個寡廉鮮恥的女人罪得萬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寡廉鮮恥”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guǎ lián xiǎn chǐ,由“寡”“廉”“鮮”“恥”四字構成。其中“寡”和“鮮”均表示“少、缺乏”之意,“廉”指廉潔正直的品德,“恥”指羞恥之心。該成語整體描述人喪失道德底線、不知羞恥的狀态,常用來批判道德敗壞的行為。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廉”本義為廳堂的側邊,引申為方正不阿的品格,《說文解字》釋為“廉,仄也”;“恥”在甲骨文中已出現,早期字形為“耳”加“心”,表示聽聞惡行時面紅耳赤的心理狀态。成語最早見于漢代文獻,《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生動刻畫了社會道德缺失的現象。

現代漢語中該成語具有雙重語義特征:

  1. 描述性功能:指代具體行為,如官員受賄、商人欺詐等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
  2. 評價性功能:蘊含強烈的貶義色彩,常見于司法文書、時政評論等嚴肅語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其為“含貶義”的批判性用語

典型用法可見于揭露違法違紀事件的新聞報道,例如:“這些寡廉鮮恥的貪污行為嚴重損害了政府公信力”。在語言演變過程中,該成語始終保持着對道德缺失現象的批判力度,是漢語倫理價值體系的重要載體。


來源說明:

  1. 許慎《說文解字》對單字的訓诂解析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網絡擴展解釋

“寡廉鮮恥”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寡廉”和“鮮恥”組成,其中“寡”“鮮”均表示“少”,“廉”指廉潔自律,“恥”指羞恥心,合指人缺乏道德約束,不知羞恥。常用于批判道德敗壞、行為卑劣之人。

  2. 出處與背景
    源自漢代司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原指社會風氣敗壞,後演變為對個人品行的貶斥。

  3. 用法特點

    • 詞性結構:聯合式成語,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含強烈貶義。
    • 適用對象:多用于批評官員渎職、公衆人物失德或普通人喪失底線,如“某些官員以權謀私,可謂寡廉鮮恥”。
  4.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恬不知恥、厚顔無恥(強調羞恥心缺失)。
    • 反義詞:高風亮節、光明磊落(突出品德高尚)。
  5. 例句參考
    “從政者若寡廉鮮恥,違法亂紀之事必層出不窮。”

提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需結合具體行為背景使用,避免濫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白金砂巴裡邊沿筆談不胥時傳服儲號觸鱗楮災瓷甖大馬哈魚道道地地斷屠放誕不羁風馳霆擊副作用甘瓠根根葉葉革勸歌舞洪施花宮花庭講章汲墳金珥究诘軍威看徇恐慮立木南門利涉黎彥明忒民間故事耐辱居士惱意匿藏排洩抨按輕怠秦文跫然趨過羣兒曲為之防十二峯市井無賴矢力同心時日曷喪飾潤躺屍土骨堆退迹馱架仙呗相籃西洱邪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