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棰的意思、榜棰的詳細解釋
榜棰的解釋
鞭笞拷打。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梁書·良吏傳·沉瑀》:“悉使著芒屩粗布,侍立終日,足有蹉跌,輒加榜棰。”《舊唐書·王毛仲傳》:“ 韋後 稱制,令 韋播 、 高嵩 為羽林将軍,令押千騎營,榜棰以取威。”
詞語分解
- 榜的解釋 榜 ǎ 張貼出來的文告或名單:榜帖(官府的公告)。紅榜。張榜。光榮榜。榜文。發榜。榜眼(科舉時代稱殿試考取一甲第二名的人)。榜書(原指寫在宮阙門額上的大字,後泛指招牌一類的大型字)。 榜 à 搖船的
- 棰的解釋 棰 í 短木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用棍子打,杖刑:“笞棰暴國,齊一天下”。 鞭子,鞭打:“士以馬棰擊亭長”。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榜棰”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ǎng chuí,其核心含義指鞭笞拷打,即用刑具進行體罰。以下是詳細解釋:
-
詞源與構成
- “榜”原指官方公告或刑具名(如木牌、竹闆),而“棰”指用于擊打的短木棍或鞭子,兩者結合後引申為刑罰動作。
-
基本釋義
- 指古代對犯人實施鞭打、杖擊等體罰,常見于司法或懲戒場景。例如《梁書·良吏傳》提到“足有蹉跌,輒加榜棰”,即用鞭打懲罰失誤。
-
文獻用例
-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中“受榜箠”描述受刑經曆,漢代典籍多以此詞強調刑罰的嚴酷性。
- 《舊唐書》記載“榜棰以取威”,說明其用于威懾他人。
-
異體與關聯詞
- 亦寫作“榜箠”,如《漢書》中“受木索,暴肌膚,受榜箠”。
- 近義詞包括“榜笞”“榜楚”,均指鞭打類刑罰。
-
擴展解釋争議
-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引申為“執法嚴明”,但權威典籍未明确此用法,可能為現代語境下的延伸解讀。
該詞本義為體罰動作,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梁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榜棰,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榜棰(bǎng chuí)是指古代用于擊打榜單或文書的一種木質器具。它通常由一個長柄和一個帶有寬大平面的頭部組成,用來敲打欲公示的文書或公告等。這個詞也常常用于比喻批評或斥責他人的言辭。
榜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榜棰的部首是木,它具有10個筆畫。
榜棰的來源和繁體寫法:
榜棰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東方朔傳》一書中。在繁體字中,榜棰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榜棰一詞時,可能會有些許差異。比如在清朝時期,榜棰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
榜棰的例句:
1.他對那位政府官員的貪污行為發表了一番激烈的榜棰。
2.新聞媒體對這起丑聞進行了榜棰,引起了公衆的廣泛關注。
榜棰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榜棰打擊、榜棰聲、榜棰誅心。
近義詞:批評、指責、譴責。
反義詞:表揚、贊美、稱贊。
希望這些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