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汉 所封侯国名,在列侯之下, 关内侯 之上。《后汉书·皇甫嵩传》:“其秋徵还,收左车骑将军印綬;削户六千,更封都乡侯,二千户。”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都乡侯》:“ 后汉 封国之制,有乡侯、有都乡侯,传中言都乡侯者甚多, 皇甫嵩 封 槐里侯 ,忤中常侍 赵忠 、 张让 ,削户六千,更封都乡侯。”
都乡侯是中国古代爵位体系中的一种封号,起源于汉代列侯制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次于县侯、高于亭侯的爵位”,其封地通常为“都乡”,即都城周边的重要乡级行政区。根据《后汉书·百官志》记载,都乡侯属于“二十等爵”中的第十九级,食邑户数在五百至千户之间,享有征收赋税、参与朝政等特权。
在爵位等级划分中,都乡侯的位阶低于县侯而高于亭侯,如《三国志·魏书》记载曹操曾封夏侯惇为“都乡侯”。其职能不仅体现经济特权,《中国历史大辞典》指出都乡侯需承担地方治安维护责任,且需定期进京述职。至南北朝时期,该爵位逐渐虚衔化,如《南齐书》载刘宋孝武帝曾将都乡侯作为荣誉头衔赐予文臣。
典型实例包括东汉名将班超,受封“定远都乡侯”以表彰西域功绩;《资治通鉴》记载西晋张华亦获此爵。该制度于隋唐时期被废止,但《唐六典》仍保留相关历史沿革记录。
参考资料:
“都乡侯”是东汉时期设置的爵位名称,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等级制度。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都乡侯是东汉分封的侯国名,其爵位等级在列侯之下、关内侯之上。该爵位通常授予有功之臣,封地多位于城郊或靠近城郊的区域,与封地在偏远乡村的“乡侯”形成区别。
爵位 | 等级排序 | 封地位置 |
---|---|---|
县侯 | 最高 | 县域范围 |
乡侯 | 次之 | 偏远乡村 |
都乡侯 | 第三级 | 城郊或近郊 |
亭侯 | 最低 | 驿站或小聚落 |
作为成语,“都乡侯”可比喻在地方上享有较高地位但实际权力有限的人,这一用法多见于文学作品中。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人物的封爵案例,可查阅《后汉书》或《日知录》相关章节。
艾康板油避开币物苍狗莗葥承顺驰波打呵呵逮坐澹艳返魂奉稍改过从善矸子膏镬弓月贯节寡闻轨据函列黑昆仑洪水横流皇居呼嗟槲寄生加号降戾奸铸接援惊人锦州市九州璜窥逼谰调狼尾连迭两手加额陵岑镂肌木杙叛国骈戮歉歉歧义上载麝牋圣鉴盛颜慎职受币树冠所处枉情王舍城螱飞未可无成子陷机斜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