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儆惕的意思、儆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儆惕的解釋

(1).戒懼。《明史·沉溍傳》:“帝嘗以勳臣子弟多骫法,撰《大誥》二十二篇,諭天下武臣皆令誦習,使之儆惕。”

(2).指使戒懼。 郭沫若 《恢複·如火如荼的恐怖》詩:“我們的眼前一望都是白色,但我們是并不覺得恐怖。我們殺了一個要儆惕一百個,我們的恐怖是如火如荼。”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儆惕”是一個漢語成語,由“儆”(警戒)和“惕”(戒備)組合而成,表示保持警覺、謹慎行事以防止危險或錯誤發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其核心含義是“警惕、戒備、小心謹慎”,強調對潛在風險或不良情況的敏感與防範。例如,面對新挑戰時需“儆惕”,即提醒自己不可掉以輕心,需時刻保持清醒頭腦。

  2. 曆史與文學用例

    • 在《明史·沉溍傳》中,明太祖為規範勳臣子弟行為,撰寫《大诰》以“儆惕”天下武臣,體現其“戒懼”之意。
    • 郭沫若在詩歌《如火如荼的恐怖》中,用“儆惕”表達通過威懾使人戒懼的意圖。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警示性語境,如提醒他人防範風險、自我約束行為,或描述對危機的高度警覺态度。

  4.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警惕、戒備、警醒。
    • 反義詞:懈怠、麻痹、疏忽。
  5. 延伸意義
    該詞不僅指個人層面的謹慎,也可擴展至群體或社會對規則、危機的共同防範意識。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例句,可參考《明史》相關章節或郭沫若詩作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儆惕》的意思

《儆惕》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警覺、警惕、小心。它包含了對潛在危險的警覺和對可能發生的不良後果的預防意識,是一種謹慎和警戒的态度。

拆分部首和筆畫

《儆惕》由"人"和"心"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人”部表示人類或人的意思;“心”部表示與心理、情感相關的意思。所需的總筆畫數為20。

來源和繁體

《儆惕》是漢字的一個傳統詞彙,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的《論語》中。它的繁體字為「戒慎」。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儆惕》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儆》的古字形是「敬+音符」的組合,表示敬畏和警戒;《惕》的古字形是「忄+音符+心」的組合,表示警覺和警惕。

例句

1. 面對這個變化莫測的世界,我們應當時刻保持儆惕的态度。

2. 他經曆了一次失敗,從中汲取了教訓,變得更加儆惕了。

組詞

1. 儆惕性格:指一個人天生具備警覺和警惕的性格。

2. 儆惕心理:指對未知和潛在危險的心理警覺和警惕。

3. 儆惕眼光:指對周圍環境的警覺和敏銳的觀察力。

近義詞

1. 警覺:指用心靈保持對周圍環境的警覺。

2. 謹慎:指行動或說話時謹慎小心,不輕率行事。

反義詞

1. 大意:指對事物不夠警覺和冷靜的态度。

2. 放松:指對危險和風險敏感度降低,不再保持警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