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象牙制的筆管。亦指珍貴的毛筆。 唐 羅隱 《清溪江令公宅》詩:“蠻箋象管夜深時,曾賦 陳 宮第一詩。”《水浒傳》第八一回:“ 燕青 磨的墨濃, 李師師 遞過紫毫象管。”
(2).指笛。 宋 周密 《齊東野語·混成集》:“翁一日自品象管,作數聲,真有駐雲落木之意,要非人間曲也。” 清 黃景仁 《宣城雜詩》:“雙旌夾五馬,玉簫兼象管。”
“象管”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珍貴的毛筆
該詞原指用象牙制成的筆管,後引申為代稱名貴的毛筆。例如唐代羅隱在《清溪江令公宅》詩中提到“蠻牋象管夜深時”,這裡的“象管”即指精緻的毛筆。
指笛子
在音樂領域,“象管”可指代笛類樂器。清代洪昇《長生殿》中“鸾笙象管音飄蕩”一句,即以“象管”形容笛子的音色。
特殊引申義(較少見)
部分資料提到“象管”作為成語,比喻濫用職權(“象”象征權力,“管”指管理),但此用法權威性較低且用例罕見。
組合詞中的含義
在“蠻箋象管”這一固定搭配中,“象管”與“蠻箋”(名貴紙張)并列,共同指代高檔文房用具。
該詞最常用的含義為前兩種,尤其與古代文雅器物相關。若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技術領域(如顯像管部件)的延伸用法,可參考相關文獻或網頁來源。
《象管》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以象為基本單位進行計量和度量的工具,常用于古代中國。
《象管》的拆分部首是虍(hū)和竹(zhú),總共有12個筆畫。
《象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古人觀察到大象的鼻子長而硬,非常適合作為測量工具。因此,制造了一種類似于管狀的儀器,用來進行計量和度量。
《象管》的繁體字為「象樁」。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象管》的字形稍有不同,虍部有腳,而竹部在上方有一個鈎狀的附加筆畫。
1. 古代官員經常使用《象管》來測量土地面積。
2. 博物館裡展示了一根珍貴的古代《象管》。
1. 象牙:指大象的牙齒,常用于制作工藝品或器具。
2. 管道:指供液體、氣體或其他物質流動的管狀結構。
3. 竹器:指用竹子制作的各種器具或工藝品。
量具、測量工具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