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伴飯指揮使的意思、伴飯指揮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伴飯指揮使的解釋

五代 時為安置尚無軍功者所設的職官名號。 宋 王栐 《燕翼诒謀錄》卷五:“ 五季 日尋幹戈,其於軍卒,尤先激厲,凡軍頭非有戰功,皆號‘伴飯指揮使’。皇朝統一,邊境無虞,‘伴飯’者衆,乃詔以處有罪者。凡為此職,人皆望而知其犯罪也。 大中祥符 二年二月,詔改軍頭伴飯指揮使為散指揮使。”

專業解析

“伴飯指揮使”是中國古代官制中一個較為特殊且少見的官職名稱,主要出現在明代。其含義需從字面拆解并結合曆史背景來理解:

  1. “指揮使”:

    • 這是明代衛所軍事制度中的核心武官職銜。明代在地方設立“衛”和“所”作為軍事單位,衛的最高長官即稱為“指揮使”,通常為正三品官銜。其職責是統領本衛的官兵,負責地方防務、屯田、訓練等軍事事務。指揮使是明代中高級武官的重要職位。
  2. “伴飯”:

    • 此處的“伴”并非陪伴之意,而是取其“附加”、“附屬”、“非正式”或“虛銜”的含義。
    • “飯”在此語境下,意指“俸祿”、“薪饷”。古代官員的俸祿常以糧食(米、粟等)形式發放,故以“飯”代指俸祿。
    • 因此,“伴飯”合起來意指“伴隨俸祿的”,引申為一種挂名、不實際管事、僅領取俸祿的官職。它類似于“寄祿官”或“散官”的性質,是一種榮譽性或安置性的虛銜。
  3. “伴飯指揮使”整體含義:

    • 綜合來看,“伴飯指揮使”指的是一個挂有“指揮使”官銜,但并不實際掌管衛所軍事事務,僅享受相應級别俸祿的虛職武官。
    • 這類官職的設置,通常是為了:
      • 安置功臣、勳貴子弟或年老體弱的将領:給予其相應級别的待遇和榮譽,但不賦予實權。
      • 作為加銜或贈官:對某些官員進行褒獎或追贈。
      • 解決冗員問題:明代中後期衛所制度逐漸敗壞,冗官增多,部分職位可能演變為虛銜。

權威性參考來源(基于曆史文獻與學術研究):

“伴飯指揮使”是明代衛所制度下産生的一種特殊官職稱謂,特指那些挂有“指揮使”官銜、享受相應品級俸祿,但不實際掌管衛所軍務的虛職武官。它反映了明代中後期衛所制度逐漸敗壞、冗官冗費現象增多的曆史現實。其權威解釋需基于《明史》、《明會典》等核心史料對明代官制(尤其是武官制度)的規定,并結合《萬曆野獲編》等筆記史料所反映的社會現象,以及現代學者對明代衛所制度研究的成果來綜合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伴飯指揮使”是五代時期(907-960年)為安置尚無軍功者設立的臨時職官名號,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1. 基本定義
    該職位最初用于激勵軍人,授予未立戰功的軍頭,字面含義可能與“陪同用飯”相關,暗示其虛職性質。宋代王栐《燕翼诒謀錄》記載,五代戰亂頻繁,朝廷通過此職激勵士兵,但後來因邊境安定導緻虛職過多,逐漸轉為安置有罪者的職位。

  2. 曆史演變

    • 五代時期:作為臨時軍職,授予無戰功者以鼓勵立功;
    • 宋代改革: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宋真宗将其更名為“散指揮使”,職能轉變為懲罰性官職,帶有貶義色彩。
  3. 其他可能的解釋
    個别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形容“飯桌上專橫指揮他人”的行為。但此說法缺乏曆史文獻支持,可能與原詞混淆,建議以五代官職含義為準。

該詞核心含義為五代軍職制度産物,後經曆職能轉變。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燕翼诒謀錄》等宋代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邦誣飽貯背拉弁栗筆直蟬翼本沖滿愁魔瘡殘辭廟從葬滌瑕蹈隙動靜有常砘車敦龐幹寤孤芳國瑞蝦蟆瘟寒渡韓掾壑口後晉簡固薦酹蟭螟劫塵齎嗟計日以待蹶子來宜聊慮裡君例馬明亮慕道貧士起椗奇隽期末考試青蝦權勢入服士夫石室受命于天肆覽頌酒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貪夫套管天家天期涕漣童齒同慶脫序妄稱威尊命賤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