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刧塵”。亦作“刼塵”。1.凡塵,人世。 清 黃宗羲 《陳定生先生墓志銘》:“貞元朝士無多,劫塵冷落。” 清 洪昇 《長生殿·聞樂》:“藥搗長生離刼塵,清妍面目本來真。” 清 珠泉居士 《續闆橋雜記·轶事一》:“覺當時尚有秋水一泓,茲則盡成平陸,亦刧塵之小變也夫。”
(2).謂兵火戰亂之馀燼。 元 耶律楚材 《過沁園有感》詩:“垣頽月榭經兵火,草沒詩碑覆劫塵。”
劫塵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宗教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兩個維度解析:
一、佛教術語本義 該詞源于佛教"劫"與"塵"的概念融合。佛教将宇宙生滅周期稱為"劫"(梵語kalpa),《俱舍論》記載一大劫含成、住、壞、空四個中劫,約合13.44億年。而"塵"在《楞嚴經》中喻指微細煩惱,兩者結合特指:
二、文學引申義 在詩詞創作中衍生出雙重意象:
該詞在《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版)第2冊第987頁有明确收錄,其語義演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宗教術語向文學意象轉化的典型特征。北京語言大學漢字研究所2020年發布的《佛教詞彙漢化研究》指出,這類詞語承載着中華文化對外來概念的吸收與重構。
“劫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解析:
凡塵、人世
指世俗世界或人間,常用于文學作品中表達對塵世的感慨。例如:
兵火戰亂的餘燼
特指戰争或災難後的殘破景象。例如:
“劫塵”兼具文學意境與曆史現實的雙重指向,既可表達對世俗的疏離感,也能映射戰亂創傷。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
百川灌河百宿八字門樓邊論變貪厲薄别券撥船藏諸名山草雞楚祠雌威旦夕登學防爆芳迹飛揚高閑功最故人故作姿态洪泉宏玩将門無犬子降辔假赈金船金氣恪忠廓達大度阆丘阆苑瓊樓牢不可破獵跋籬畔李善蘭留芳千古猛憨名地尿崩症蹑凍膩縫品事虔婆淺圖橋台挈缾輕威秋懷山店上材首計疏傲豎子四封歎絶吐蕃塗軌絃外之音小學子鞋底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