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上書。《資治通鑒·梁簡文帝大寶元年》:“甲子, 南平王 恪 帥文武拜牋推 湘東王 繹 為相國,總百揆; 繹 不許。”
“拜牋”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基本釋義
“拜牋”意為“猶言上書”,指以恭敬的态度呈遞文書或奏章,常用于正式場合的文書往來。其中“牋”通“箋”,指古代的書信或奏記文體。
結構與詞性
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資治通鑒·梁簡文帝大寶元年》的記載:“南平王恪帥文武拜牋推湘東王繹為相國”,描述官員集體呈遞文書推舉職位的情景。
語境分析
在曆史文獻中,“拜牋”多用于臣子向君主、下級向上級表達請求或建議,體現古代文書制度的禮儀性。例如《二刻拍案驚奇》中“納頭四拜”的動作,可輔助理解“拜”在禮儀中的核心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反義詞或具體用法,可查看提供的線上查詢工具。
《拜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拜”和“牋”兩個字組成。
“拜”字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8;“牋”字的部首是牛,筆畫數為7。
《拜牋》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五年》:“乃下牋而拜。”意思是寫信并表示敬意的意思。
《拜牋》的繁體寫法為「拜牋」。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在形狀和結構上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拜牋》這個詞的基本意義和寫法沒有改變。
1. 我收到了他的拜牋,表示他對我的尊重和祝福。
2. 在古代,人們常常用拜牋來溝通思念之情。
常見的與《拜牋》相關的組詞有:
1. 拜訪:禮貌地探訪或問候。
2. 牋牍:古代寫字用的竹簡、木版等。
與《拜牋》意思接近的詞語有:
1. 打招呼:主動向别人問好或寒暄。
2. 聯絡:通過信息、電話等方式與他人保持聯繫。
與《拜牋》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忽略:不去注意或不加重視。
2. 冷落:對待冷淡,不關心或疏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