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廣記》卷一一八引 辛□ 《三秦記·漢武帝》:“ 昆明池 , 漢武帝 鑿之……池通 白鹿原 。人釣魚於原,綸絶而去。魚夢於 武帝 ,求去其鈎。明日,帝遊戲於池,見大魚銜索,曰:‘豈非昨所夢乎?’取魚去鈎而放之。帝後得明珠。”後以“恩魚”為稱頌聖德之詞。 唐 沉佺期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詩》:“戰鷁逢時去,恩魚望幸來。” 唐 蘇颋 《龍池樂章》之七:“恩魚不似 昆明 釣,瑞鶴長如 太液 仙。” 宋 韓琦 《和禦制賞花釣魚》:“仙吹徹雲終縹渺,恩魚逢餌幾徘徊。”
恩魚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意涵的典故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受帝王恩澤庇護的祥瑞之魚,常用來頌揚君主仁德或象征受上天眷顧的吉兆。以下從詞典釋義與文獻依據角度詳細解析:
祥瑞象征
指因帝王仁德而感召出現的靈異魚類,被視為國運昌隆、皇恩浩蕩的吉兆。典故源自《後漢書·方術傳下》記載的“葛陂投杖化龍”傳說:東漢費長房擲杖于葛陂,杖化為赤鯉,後因受君王恩澤庇護,魚龍得以顯靈報恩。
皇恩喻體
引申為受君主深厚恩惠的臣民或萬物。如唐代徐彥伯《南郊賦》雲:“恩魚祭獺,鳴鹿食蘋”,以“恩魚”喻指沐浴皇恩的生靈(《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七)。
此詞定型于唐代文獻,承載兩層文化内涵:
多見于頌聖詩賦。如清代查慎行《恩賜禁中騎馬》詩:“恩魚共指金波躍,靈鳥還依玉樹鳴”,借“恩魚”感念皇恩(《敬業堂詩集》)。
明清宮廷“放生”儀式中,特稱禦賜放流的魚為“恩魚”,彰顯帝王仁德(《清會典事例·禮部》)。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
恩魚 [ēn yú]
典出《後漢書·方術傳下》。指受帝王恩澤的祥瑞之魚。後用以比喻受恩惠之人。
例證:唐·徐彥伯《南郊賦》:“恩魚祭獺,鳴鹿食蘋。”(《漢語大詞典》第7冊第599頁)
結論:“恩魚”作為承載皇權文化記憶的典故詞,其釋義需緊扣“帝王恩澤的祥瑞象征”這一核心,兼具曆史典故性與文學隱喻性。現代使用多見于曆史文化研究或古典文學賞析,日常語境已罕用。
參考資料
“恩魚”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區分:
源自《太平廣記》記載的漢武帝傳說:漢武帝開鑿昆明池時,有人釣魚導緻魚線斷裂。一條大魚托夢給武帝,請求去除魚鈎。次日武帝在池邊見魚銜索,便親自取鈎放生,後來獲得明珠回報。
核心含義:後以“恩魚”作為稱頌帝王仁德的典故,體現君主對生靈的慈悲與聖德。
指代一種溫泉魚(學名),又稱“醫生魚”或“親親魚”。特征為:
文學作品中多采用曆史典故義,而生物學名稱屬于現代特定領域用法,二者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暗考辨明蔔郊布政牓朝盈夕虛成公出丑揚疾大理岩大同書點将録調茶蝶使反易腑水幹凈地絓絕傀偉合肥市徽調剪彩建醮假容階霤敬中積土成山窺園老郎神臨機處置露己揚才露朽茅椒毛氄眉飛色舞昧爽濛漪面皮眄視指使逆厄拗轉沛庭貧味貧無立錐之地切命三通澀剌剌賞觌上國聖蠒身星秫酒樞軸泰山若厲踏踐它岐特诏偷油兒象犀仙将陷身囹圄銷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