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aoist sacrificial ceremony] 道士設法壇做法事
舊時僧道設壇為亡魂祈禱。《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盡買香燭楮紙,賷到 瓊花觀 中,命道士建醮三晝夜,以報恩德。”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原道救世歌》:“作福許妖兼送鬼,修齋建醮尚虛無。”
“建醮”是道教及部分佛教儀式中的宗教活動,主要指設壇舉辦法事,具有以下核心含義及延伸信息:
宗教性質
指道士或僧人設立法壇進行祭祀、誦經等儀式,主要用于兩類場景:
詞源解析
“醮”本指古代婚禮或冠禮中的敬酒儀式,後演變為宗教法事的專稱。
曆史記載
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明代文獻如佳縣白雲山石碑(1621年)明确記載建醮活動與道教經書傳播相關。
儀式内容
包括誦經、祭祀、施食、燒香等,部分場合結合民俗活動(如台灣神農大帝宮廟的“謝土”儀式)。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流程或地域差異,可參考權威文獻如《漢典》或地方志記載。
建醮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具體含義是指舉行祭祀活動或者修建廟宇的儀式。
建醮的部首是“建”字的“廴”部,而“醮”字的部首是“酉”字的“酉”部。根據五筆輸入法的計算,建醮總共有14個筆畫。
“建醮”這個詞源自古代漢字,沒有明确的來源。在繁體字中,“建”保持不變,但是“醮”字在繁體中寫作“藻”,不同于簡體字的形式。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建”字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但是“醮”字的寫法略有不同。古時候的寫法中,“醮”字的上部分是“辶”加上方塊,下部分是“酉”字。
1. 為了紀念祖先,我們将舉行一場盛大的建醮儀式。
2. ***************不太重視傳統文化,很少有人會去參加建醮的儀式。
建立、醮壇、醮師、祭醮
修建、興建、築造
拆除、廢棄、摧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