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鹿腿。《東周列國志》第二六回:“見一大漢,濃眉環眼,方面長身,背負鹿蹄二隻。”
(2).草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草五·鹿蹄草》:“鹿蹄象葉形。能合金瘡,故名試劍草。又山慈姑亦名鹿蹄,與此不同。”
(3).山名。在今 河南省 宜陽縣 東南,一名 非山 。《山海經·中山經》:“ 釐山 之首,曰 鹿蹄之山 ,其上多玉,其下多金。 甘水 出焉,而北流注于 洛 。”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河南三·宜陽縣》:“ 鹿蹄山 ,縣東南五十裡,一名 縱山 ,或謂之 非山 , 唐 龍翔 元年畋于 非山 是也, 甘水 出焉。”
“鹿蹄”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鹿腿
指鹿的腿部,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例如《東周列國志》第二六回提到“背負鹿蹄二隻”,即指鹿腿。
草名
一種草本植物,因葉子形狀似鹿蹄而得名,又稱“鹿蹄草”或“試劍草”。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其藥用價值,并提到與山慈姑的區别。
山名
位于今河南省宜陽縣東南,古稱“非山”。《山海經·中山經》和清代《讀史方輿紀要》均有記載,描述其地理特征及水系分布。
若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地理細節,可參考《東周列國志》《本草綱目》等古籍,或查閱河南省地方志。
鹿蹄,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中文拼音為lù tí。它的意思是鹿的蹄子,指的是鹿的腳部。鹿蹄一詞常被用來比喻令人感動或出色的事物。
這個詞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第一個部首是鹿字的“鹿”部,意為鹿類動物;第二個部首是蹄字的“足”部,意為與腳相關的事物。鹿蹄的筆畫數量為16畫。
鹿蹄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漢字中,鹿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寫作“鹿”。另外,足字在繁體字中寫作“腳”。所以在繁體字中,鹿蹄的寫法為“鹿腳”。而在古代,有時也會用其他字來表示鹿蹄,例如用“馬蹄”來比喻鹿蹄。
下面是一個關于鹿蹄的例句:
他的演講讓人感動,真是鹿蹄般的優秀。
鹿蹄一詞的反義詞是“鹿角”,因為鹿的蹄子是柔軟的,而鹿的角則是堅硬的。而鹿蹄的近義詞則可以是“鹿腳”、“鹿足”。
除了鹿蹄這個詞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鹿角、鹿皮等。這些詞語都與鹿這種動物或其身體部分相關。
通過了解鹿蹄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寫法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使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