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充耳的意思、充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充耳的解釋

(1).塞住耳朵。《詩·邶風·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鄭玄 箋:“充耳,塞耳也。言 衛 之諸臣,顔色褎然,如見塞耳,無聞知也。”《荀子·禮論》:“充耳而設瑱。” 清 錢謙益 《吳士熙授承德郎制》:“昔 有宋 青溪 盜發,比疆連壤,褎如充耳。”

(2).指聲音充滿耳朵。 許地山 《七寶池上底鄉思》:“你豈不聞這裡有等等妙音充耳;豈不見這裡有等等莊嚴寶相?”

(3).古代挂在冠冕兩旁的飾物,下垂及耳,可以塞耳避聽。也叫“瑱”。《詩·衛風·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 毛 傳:“充耳謂之瑱;琇瑩,美石也。天子玉瑱,諸侯以石。” 清 王夫之 《詩經稗疏·小雅》:“充耳者,瑱也,冕之飾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充耳”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塞住耳朵
    字面指用物體堵塞耳朵,引申為故意不聽他人意見。

    • 例:《詩經·邶風·旄丘》中“叔兮伯兮,褎如充耳”,描述衛國君臣對勸谏置若罔聞。
    • 現代用法:成語“充耳不聞”即源于此,表示對聲音或意見故意忽略()。
  2. 聲音充滿耳朵
    指外界聲響充斥聽覺,多為客觀描述。

    • 例:許地山《七寶池上底鄉思》中“妙音充耳”,形容聲音環繞。
  3. 古代冠冕飾物
    指周代貴族冠冕兩側垂挂的玉飾(瑱),兼具裝飾與禮儀功能。

    • 例:《詩經·衛風·淇奧》提到“充耳琇瑩”,描述玉飾的華美。
    • 功能:象征身份,亦可通過塞耳表示專注或避聽雜音()。

二、使用場景

三、權威性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了《詩經》、漢典()及辭海()等來源,古代飾物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理解,而現代用法更側重引申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充耳》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把東西填滿耳朵或堵住耳朵。我們來拆分一下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其中,“充”字的部首是“兒”,總共有6畫;“耳”字的部首是“耳”,總共有6畫。所以,《充耳》這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2畫。 關于這個詞的來源,目前并沒有清晰的文獻記載,但根據字義來看,可以推測它是形聲字。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充耳”。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我們可以參考《康熙字典》。根據這本字典的記載,《充耳》這個詞的古代寫法為「充」字部分的原始形态,和現代相差無幾。 下面是一些關于《充耳》的例句: 1. 小明拿棉花把耳朵充得滿滿的,以免聽見吵鬧的聲音。 2. 媽媽說話時,小寶總是充耳不聞,完全不理會她的指示。 除了《充耳》,還有一些相關的組詞,比如「充饑」、「充實」等。近義詞可以有「堵住耳朵」、「塞住耳朵」。反義詞可以是「聽清楚」、「聽得入耳」。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