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過所的意思、過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過所的解釋

古代過關津時所用的憑證,猶近代的通行證。《周禮·地官·司關》“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 漢 鄭玄 注:“傳,如今移過所文書。”《新唐書·百官志四下》:“戶曹司戶參軍事,掌戶籍、計帳、道路、過所。”《資治通鑒·後漢隱帝乾祐二年》:“ 邠 ( 楊邠 )又奏:‘行道往來者,皆給過所。’” 胡三省 注:“盛 唐 之制,天下關二十六,度關者從司門郎中給過所,猶 漢 時度關用傳也。 宋白 曰:古書之帛謂繻,刻本為契,二物通謂過所也。” 明 楊慎 《丹鉛續錄·過所》:“過所者,今之行路文引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過所”是中國古代用于通過關津、要塞等交通要道的官方憑證,其功能類似于現代的通行證或護照。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功能 過所是古代官府頒發的通關文書,用于證明持證人身份及行程合法性。行人須在過關時向守關官吏出示,方可通行。唐代《唐律》明确規定:“諸不應度關而給過所者,各徒一年”,說明其具有法律強制性。

  2. 曆史演變

    • 最早可追溯至漢代,鄭玄注《周禮》時提到“傳,如今移過所文書”,表明漢代已有類似制度。
    • 唐代發展成熟,《新唐書》記載戶曹司戶參軍事“掌戶籍、計帳、道路、過所”,說明其被納入國家行政管理體系。
  3. 使用範圍與形式 不僅用于貨物運輸(如《周禮》所述“凡所達貨賄者,則以節傳出之”),也適用于人員流動。據《資治通鑒》記載,五代時期甚至要求“行道往來者皆給過所”,可見適用範圍廣泛。

  4. 别稱與演變 不同時期有“符”“節”“傳”“公驗”等别稱,清末逐漸改稱“護照”,英語直譯為passport,體現了其職能的延續性。

注:以上信息綜合了漢典、唐代律法、宋代史書及近代研究,欲了解更完整的曆史案例或不同朝代的具體形制,可查閱《唐律疏議》《周禮注疏》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過所的意思

“過所”是一個漢字詞,其意思是“經過某一地方”。當我們說某人或某物“過所”的時候,表示他們曾經或正在經過某一地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将漢字“過所”進行拆分,得到的部首是“辶”和“斥”。其中,“辶”通常解釋為表示“走的意思”,“斥”表示“排除”的意思。

“過所”一共有五個筆畫。第一畫是從上到下的一劃,第二畫是從左上到右下的斜線,第三畫是從左上到右下的斜線,第四畫是由橫畫和豎畫組成,第五畫是一畫縱線。

來源和繁體

“過所”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在古代,人們往往會選擇從一個地點經過另一個地點,因此“過所”一詞應運而生。同時,“過所”在繁體中的寫法為“過所”,多為台灣、香港等地區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一些不同。傳統的寫法中,漢字“過所”的表示方法是更加簡略的。例如,它可能隻需要三筆就能夠完成。

例句

1. 我今天上班的路上經過了公司門口。

2. 他正在過所這個小鎮,準備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組詞

過程、所示、過道、所屬、過崗

近義詞

經過、路過、途經

反義詞

停留、待在、駐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