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狂暴乖張。《左傳·僖公十五年》“亂氣狡憤,陰血周作” 唐 孔穎達 疏:“言馬之亂氣狡戾而憤滿,陰血徧身而動作。” 朱執信 《駁法律新聞之論清廷立憲》:“故贊我 漢 族而覆 滿 廷,暴其狡戾之真於天下者,為報酬所應爾也。”
“狡戾”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ǎo lì,其核心含義指狂暴乖張,通常用于形容性格或行為兇暴、怪僻且難以預測。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構成
用法擴展
該詞多用于古文或書面語,可描述人、動物或抽象事物(如“亂氣狡戾”),暗含負面評價()。
《左傳·僖公十五年》
原文“亂氣狡憤,陰血周作”中,“狡憤”即與“狡戾”同源,指馬匹因氣血紊亂而狂暴失控。唐代孔穎達注解為:“言馬之亂氣狡戾而憤滿”()。
近代用例
朱執信在《駁法律新聞之論清廷立憲》中以“暴其狡戾之真”批判清朝統治者的暴虐與虛僞()。
“狡戾”一詞兼具“兇暴”與“乖僻”的雙重含義,多用于批判性語境,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其程度與指向。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狡戾(jiǎo lì)是一個形容詞,用來描述一個人狡猾狠毒、偏悍兇狠的性格。這個詞彙用來形容那些心機深重、善于算計、對他人心存不軌的人。
狡戾這個詞的構成部分是“犭”和“來”。其中,“犭”是表示與狗有關的部首,用來表示野性、狡猾等含義;“來”則表示行走、來往等動作,也可用來表示對他人的動态行為。從字面上看,狡戾的意思就變得清晰起來,即狡猾兇狠的行為。
狡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說文解字》這本古代字典中已經有相關解釋。繁體字“狡戾”和簡體字一樣,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繼續保留了犭和來兩個部首的形狀。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一定的差異。在古代,狡的寫法是“犟”,而戾的寫法是“戻”。這種寫法的變化主要是因為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發生了一些演變。然而,繁體字在這方面比簡體字更為保守,将古代的寫法相對保留下來。
一些例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狡戾這個詞語的用法。例如:“他總是假裝友善,卻暗地裡耍手段,實在是太狡戾了。”又如:“她表面和藹可親,但内心卻隱藏着一顆狡戾的心。”這些例句展示了狡戾這個詞的上下文使用。
除了狡戾之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可以用來描述類似的性格特征。例如,“狡黠”表示狡猾而機智,帶有一定的貶義;而“狡詐”則強調狡猾狡詐的行為;“狡狯”則形容人狡猾而高明。
相反地,與狡戾相對的詞語是“正直”、“善良”、“忠誠”等。這些詞語形容的是與狡戾相反的品質,用來形容一個人誠實正直,值得信任。
總之,狡戾這個詞語揭示了人類的一種負面性格特征。了解這個詞的含義、構成部分、古代漢字寫法以及它的使用方法,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