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授予使者誅殺大權。猶如俗稱“尚方寶劍”,常以黃绫封裹,故稱。《舊唐書·第五琦傳》:“ 進明 ( 賀蘭進明 )未有戰功, 玄宗 大怒,遣中使封刀促之,曰:‘收地不得,即斬 進明 之首。’”《新唐書·卓行傳·甄濟》:“ 祿山 反,使 蔡希德 封刀召之,曰:‘即不起,斷其頭見我。’”
(2).将刀封裹,意謂停止殺戮。 清 周亮工 《書影》卷五:“越二日入曰:‘兵封刀,行且去,郎活矣!’” 葉聖陶 《金耳環》:“ 席占魁 聽熟又想慣了的‘破城明取,三天封刀’的話,不絕地在他腦中閃現。”
封刀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動詞短語,其核心含義指結束職業生涯或停止從事某項專業工作,尤用于武術界和醫療領域。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述其釋義:
指習武之人正式結束刀劍生涯的儀式性行為,象征告别江湖争鬥。
出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736頁釋義:“舊指武士決意不再使用武器,退出武林。”
此義項源于中國傳統江湖文化,武者通過“封刀”典禮宣告金盆洗手,如清代筆記《清稗類鈔·武術類》載有镖師封刀歸隱的實例。
現代常用以比喻醫生、工匠等專業技術人士停止執業,側重表達對職業生涯的鄭重終結。
出處: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392頁:“特指醫生等不再從事本行業工作:老專家宣布封刀,不再主刀手術。”
此用法常見于媒體報道,如《人民日報》文章《“一把刀”的封刀時刻》(2019年3月12日)描述外科專家退休事件。
隱含功成身退、告别榮耀的敬意,暗含對其專業成就的認可。例如“封刀之作”指退休前的最後作品,凸顯儀式感與紀念意義。
語源依據:
《中國慣用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指出,“封刀”的象征意義由兵器崇拜演化而來,刀作為工具象征職業身份,封存即代表身份轉換。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10年出版,中國辭書權威工具書。
商務印書館,2016年發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規範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收錄民俗與文化類詞條。
清代徐珂編撰史料筆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官方媒體對專業人物退休事件的紀實表述。
“封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授予誅殺大權
曆史上指皇帝授予使者象征性的權力工具(如黃绫封裹的刀劍),類似“尚方寶劍”,代表代行生殺大權。例如《舊唐書》記載唐玄宗派中使“封刀”督促将領作戰,若失敗則斬殺。
停止殺戮或結束戰事
字面指将刀封存,象征結束暴力。清代文獻提到“兵封刀”表示軍隊停止屠殺,現代也用于比喻暫停武力行動或沖突。
現代引申義
與“封筆”類比
可指代某人退出某領域的最後作品,例如“封刀之作”形容作家、藝術家的收官作品。
小知識:古代“封刀”的黃绫封裹儀式,兼具權力賦予與道德約束的雙重象征,體現了“武以止戈”的思想。
隘束白日衣繡闆箱卞隨不念舊情補正彩車牚拒城墉赤除船夫楚縠催奶倒語第行蠹秏颿颿仿影繁芿棼錯輔行符征格爾尼卡公役過廳和衷灰寂昏耄禍從天上來豁辣辣江令教誘嗟恻劫外天踦屦脊鸰酒瓻狷激裾巴窾理雷軸蟆更毛丁妙着磨破口舌木戆南地皮紙前兄後弟上材山院沈葘熟友通用通智文券相呴相濟閑絜挾持諧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