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惡叉的意思、惡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惡叉的解釋

(1).樹名。其子必三顆同一蒂。佛教以喻惑、業、苦。《翻譯名義集·五果》:“惡叉,樹名,其子似沒石子,生必三顆同蒂,喻惑、業、苦三同時具足。”《楞嚴經》卷一:“佛告 阿難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2).兇惡。《全元散曲·滿庭芳》:“心惡叉偏毒最狠,性搊搜少喜多嗔,百般的都難親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惡叉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語義指向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三個維度:

一、佛教術語中的特殊概念

在佛經典籍中,"惡叉"指代印度無患子樹所結的黑色果實,梵語作"akṣa"。《佛學大辭典》記載其果實呈三棱形,常被用作佛教法器。因該果實成熟後會自然聚集成堆,故衍生出"惡叉聚"這一佛教術語,用以比喻衆生因業力牽引而聚集輪回的現象。

二、古代方言中的引申含義

《蜀語》等地方文獻顯示,在巴蜀方言體系中,"惡叉"被賦予行為特征描述功能,特指性格暴戾、行為兇橫之人。明代話本《金瓶梅》第九十五回出現該詞例:"這厮恁般惡叉,白晝持刀行兇",此處詞義與佛教原意已産生明顯分化。

三、現代語義的演變軌迹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曆史詞彙,釋義側重語言學層面:由"惡"(è,表兇惡)與"叉"(chā,表交錯)組合而成的偏正結構複合詞,本義指兇器交叉的狀态,後引申為暴力沖突的具象化表達。在當代語用中多出現于文學作品的古語化表達。

網絡擴展解釋

"惡叉"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佛教術語與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佛教術語中的象征意義(主要含義)

  1. 植物特性
    惡叉樹果實以三顆同蒂為特征,這種特殊形态被佛教用來比喻惑、業、苦 三者同時具足的關系。

    • 惑:指無明迷惑,如《楞嚴經》所述"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
    • 業:由迷惑産生的行為造作,形成業種
    • 苦:業力帶來的果報,三者如惡叉果般共生
  2. 哲學邏輯
    佛教認為三者是因果鍊的閉環:惑(因)→ 業(緣)→ 苦(果),且新苦又會引發新的迷惑,形成輪回循環。

二、漢語詞彙的引申含義

在元代文學中,"惡叉"被引申為兇惡、狠毒 之意,如《全元散曲·滿庭芳》用"心惡叉偏毒最狠"形容人性之惡。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需區分使用。佛教釋義見于《翻譯名義集》《楞嚴經》等典籍,而世俗兇惡之意多見于元曲等文學作品。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因果理論,可參考《楞嚴經》相關章節。

别人正在浏覽...

白魚赤烏北京鴨本事人貶所兵弁廁填長趫長終陳醋城險池溜赤鐵礦大本打秋千斷管殘沈兒女親家厄抑發明家分會逢逢蜂窠蟻穴風月所分宜覆繖國際私法郭門猴戲華漢祭肺積漸積澇靜塵積疹開膛康衢謠看小廓廓鄰佑臨陣立時三刻露牀羅浮賣劍買琴沒裡沒外廟屏男婦老幼辟邪樹日幹嗓眼署預豎子檖羅天仗屠宰場翫物危言逆耳湘劇鄉佬兒閑靓仙品禊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