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叉的意思、惡叉的詳細解釋
惡叉的解釋
(1).樹名。其子必三顆同一蒂。佛教以喻惑、業、苦。《翻譯名義集·五果》:“惡叉,樹名,其子似沒石子,生必三顆同蒂,喻惑、業、苦三同時具足。”《楞嚴經》卷一:“佛告 阿難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2).兇惡。《全元散曲·滿庭芳》:“心惡叉偏毒最狠,性搊搜少喜多嗔,百般的都難親近。”
詞語分解
- 惡的解釋 惡 è 不好:惡感。惡果。惡劣。惡名。丑惡。 兇狠:惡霸。惡棍。險惡。兇惡。 犯罪的事,極壞的行為:惡貫滿盈。 好美愛善 惡 ù 讨厭,憎恨,與“好(刼 )”相對:可惡。厭惡。好(刼 )惡。 好美愛
- 叉的解釋 叉 ā 交錯:叉腰。 一頭分歧便于紮取的器具:叉子。 叉 á 擋住,堵塞住,互相卡住:一輛車叉在路口。 叉 ǎ 分開張開:叉開兩腿。 筆畫數:; 部首:又;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惡叉"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佛教術語與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佛教術語中的象征意義(主要含義)
-
植物特性
惡叉樹果實以三顆同蒂為特征,這種特殊形态被佛教用來比喻惑、業、苦 三者同時具足的關系。
- 惑:指無明迷惑,如《楞嚴經》所述"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颠倒"
- 業:由迷惑産生的行為造作,形成業種
- 苦:業力帶來的果報,三者如惡叉果般共生
-
哲學邏輯
佛教認為三者是因果鍊的閉環:惑(因)→ 業(緣)→ 苦(果),且新苦又會引發新的迷惑,形成輪回循環。
二、漢語詞彙的引申含義
在元代文學中,"惡叉"被引申為兇惡、狠毒 之意,如《全元散曲·滿庭芳》用"心惡叉偏毒最狠"形容人性之惡。
補充說明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需區分使用。佛教釋義見于《翻譯名義集》《楞嚴經》等典籍,而世俗兇惡之意多見于元曲等文學作品。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因果理論,可參考《楞嚴經》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惡叉》是一個流行的俚語詞彙,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行為極其惡劣或表現出極大的不友好和惡意。下面将根據你的要求,給出有關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惡(水字旁)+ 叉(又字底)
筆畫:惡(10畫)+ 叉(2畫)
來源:《惡叉》這個詞最早來源于網絡流行語,常用于形容某些人的惡劣行為或言論。
繁體:從(惡) + 叉
古時候漢字寫法:惡(憎惡)+ 叉(手中持棍棒狀物)
例句:他的惡叉言論讓人無法接受。
組詞:心惡叉(心地惡毒的人)、惡叉行為(惡意的行為)
近義詞:惡毒、惡意、惡心
反義詞:友好、善良、友善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