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賞景物;玩賞物品。 唐 高適 《同敬八盧五泛河間清河》詩:“清川在城下,沿汎多所宜;同濟愜數公,翫物欣良時。” 宋 歐陽修 《戲答聖俞》詩:“豈如翫物翫其真,凡物可愛惟精神。” 明 華察 《五月望夜與諸君山中再酌》詩:“盤遊豈忘返,翫物聊自適。”
“翫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相關釋義解析如下:
指過度沉迷于物質享受或迷戀某類物品,帶有因沉溺而忽視精神追求的貶義色彩。該詞常用來批評人對物質欲望的放縱,例如《查字典》提到其核心是“無法自拔”。
翫(wán)
物
多用于文學或批評語境,例如:
“翫”的同音字如“玩”,但“玩”偏向中性(如“玩耍”),而“翫”更強調沉溺的負面性;類似成語“玩物喪志”與“翫物”含義相近。
如需進一步了解字形演變或古籍用例,可參考《查字典》和《起名網》的詳細解析。
《翫物》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欣賞或陶醉于物品。它可以指的是對美好事物的沉醉和享受,也可以指的是對藝術作品、文學作品或其他事物的賞析和欣賞。
《翫物》的拆分部首是羽(yǔ),表示與羽毛有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3。
《翫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最早出現在《楚辭》一書中,是一本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作品。在《楚辭》中,《離騷》這首詩的開頭就用到了“翫物”的詞語。
繁體字中,《翫物》的寫法為「翫物」,與簡體字沒有太大的差别。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代的《翫物》寫作「䰟物」。
1. 他總是沉浸在美麗的自然景色中,翫物無厭。
2. 她對藝術品情有獨鐘,經常到博物館翫物。
1. 翫觞(wàn shāng):飲酒作樂,歡樂飲酒。
2. 翫翔(wàn xiáng):欣賞飛翔的鳥類。
3. 翫景(wàn jǐng):欣賞景色,賞心悅目的美景。
欣賞、陶醉、賞析、享受、沉浸
厭惡、排斥、淡漠、無動于衷、無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