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醒的意思、獨醒的詳細解釋
獨醒的解釋
獨自清醒。喻不同流俗。《楚辭·漁父》:“ 屈原 曰:‘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唐 杜甫 《贈裴南部》詩:“獨醒時所嫉,羣小謗能深。” 宋 曾鞏 《西亭》詩:“空羞避俗無高節,轉覺逢人惡獨醒。” 明 劉基 《述志賦》:“ 楚 屈原 之獨醒兮,衆皆以之為咎。” 清 孫枝蔚 《端陽前一日》詩:“焉知千秋事,且免獨醒嘆。”
詞語分解
- 獨的解釋 獨 (獨) ú 單一,隻有一個:獨唱。獨立。獨霸。 * 。獨創。獨特。獨辟蹊徑(喻獨創新風格或新方法)。獨具慧眼(形容眼光敏銳,見解高超)。 老而無子:鳏寡孤獨。 難道,豈:“君獨不見夫趣(趨)市者乎?
- 醒的解釋 醒 ǐ 睡眠狀态結束或尚未入睡:如夢方醒。 酒醉、麻醉或昏迷後神志恢複正常狀态:醒酒。 泛指頭腦由迷糊而清楚:醒悟。覺(?)醒。清醒。提醒。猛醒。 明顯、清楚:醒目。醒眼。 醉 筆畫數:; 部首:酉
專業解析
“獨醒”是一個富有文學意蘊和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
基本釋義:
- 獨自清醒。 指在衆人皆醉(糊塗、沉迷、隨波逐流)的環境中,獨自保持清醒的頭腦、獨立的判斷和堅定的立場。它強調個體在群體性迷失或錯誤中保持理性和警覺的狀态。
-
出處與典故: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的作品《楚辭·漁父》。原文為:“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漢語大詞典》)
- 在這段話中,屈原以“獨醒”自況,表達自己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堅守高潔品行的态度,即使因此遭受放逐也在所不惜。這個典故賦予了“獨醒”深刻的文化象征意義。
-
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 特立獨行,不隨波逐流: “獨醒”象征着一種獨立思考、不盲目從衆的精神品質。它代表着在普遍愚昧、麻木或狂熱的環境中,能夠保持冷靜觀察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 堅守真理與節操: 常用來形容在污濁或黑暗的環境中,堅持正義、真理和道德操守的人。這種清醒往往意味着孤獨,甚至要付出代價(如屈原的遭遇)。
- 先知先覺或不被理解: 有時也指那些具有遠見卓識、能預見問題或危險的人,因其見解超前或與衆不同而不被當時大多數人所理解和接受,處于一種“獨醒”的孤獨狀态。
“獨醒”一詞源于屈原《漁父》,本義指“獨自清醒”,引申為在衆人糊塗或沉迷時能保持獨立思考和判斷,堅守真理與節操,不隨波逐流的精神狀态。它蘊含着深刻的孤獨感、批判意識和對高尚人格的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精神意象。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 “獨醒”詞條釋義及《楚辭·漁父》引文。
- 《楚辭·漁父》(屈原) - “獨醒”一詞的原始出處及經典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獨醒”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化的成語,具有以下多層含義和用法:
-
基本釋義
指獨自保持清醒,比喻在衆人混沌或沉迷時仍堅持獨立思考、不隨波逐流的狀态。其核心強調“獨立判斷”與“不趨同流俗”的特質。
-
出處與典故
最早見于《楚辭·漁父》:“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此句為屈原被流放時自表心迹之言,以“醉”暗喻世人昏聩,以“醒”彰顯自身高潔。
-
引申意義
- 品德象征:代指堅守原則、不妥協于世俗的高尚品格(如杜甫詩“獨醒時所嫉”體現的孤傲)。
- 批判隱喻:隱含着對群體盲目行為的反思,如曾鞏詩句“逢人惡獨醒”暗諷隨波逐流者。
-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 個人在群體中保持理性判斷(如職場決策、社會現象分析);
- 文學創作中表達孤高情懷或對現實的批判(如詩詞、散文中引用典故)。
-
經典例句
現代語境中可靈活運用,例如:
“在浮躁的網絡環境中,他如獨醒者般堅持深度思考。”
(參考《楚辭》意象及的造句延伸)
該詞承載了中國文化中對獨立思考與道德操守的推崇,兼具文學美感與哲學深度。若需更全面的古籍引用或近義詞拓展,可參考《楚辭》原文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把弄便養草頭攙說漎漎彈抵怛然鼎富定質獨守發怒沖冠豐膚風噤奉納蜂須服卉箇邊鬼頭銀規陷郭巾鍋盔赫蘇氏爀曦皇僚家丈人積惡餘殃竭澤焚薮集群集子計左鋸架巨浸科诨口談口澤聊以卒歲麟角筆龍泉麻胡子髦士民甿欠籍遷于喬木凄感臍梗求合呿陀染素仁強入夢閃帶石蓮談唠逃揚畋食同考童叟無欺烏犍吳文俊洗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