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錄欠負的簿籍。 宋 蘇轼 《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诏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三路之民皆為積欠所壓,日就窮蹙,死亡過半,而欠籍不除。”
“欠籍”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qiàn jí,其核心含義為記錄欠負的簿籍,即記載債務或欠款信息的賬冊。以下是詳細解釋與補充信息:
詞義解析
曆史用例
該詞可見于宋代文獻,如蘇轼《論積欠六事并乞檢會應诏所論四事一處行下狀》中提到:“三路之民皆為積欠所壓,日就窮蹙,死亡過半,而欠籍不除。”,說明當時官府通過“欠籍”記錄民衆積欠的賦稅,且未及時清理導緻民生困頓。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經濟制度或蘇轼相關文獻,可參考、8中的具體引文。
《欠籍》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欠”和“籍”兩個字組成。
拆分該詞可得到“廣”、“立”和“米”,其中“廣”為“宀”部首,表示與房屋相關的意義;“立”為“立”部首,表示垂直、直立的意義;“米”為“米”部首,表示與谷物、食物相關的意義。
“欠”共有4畫,“籍”共有20畫。
《欠籍》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漢書·歐陽詢傳》中首次出現。古代的文字形态中,有些漢字存在繁體字形,保留了更多古代的寫法。但是《欠籍》在繁體中并沒有特殊的形态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态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欠籍》在古代的寫法和現代的寫法相似,沒有明顯變化。
1. 他已經欠籍多年了,一直沒有清楚寫過署名。
2. 這本小說欠籍已久,作者一直沒有出版的意思。
組詞:債務、負債、還書、歸還
近義詞:欠缺、虧欠、缺失、負擔
反義詞:清償、還清、償還、付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