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闍婆婆達 ”。
“阇婆達”是一個古代音譯詞,主要用于指代曆史上的東南亞古國,其釋義可綜合如下:
基本含義與讀音
讀音為dū pó dá(注音:ㄉㄨ ㄆㄛˊ ㄉㄚˊ),是“阇婆婆達”的簡稱。該詞為梵語音譯,常見于中國古籍對南洋地區的記載。
地理範圍
指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或蘇門答臘島,部分文獻認為可能兼指兩島。這一地域在唐宋時期與中國有密切的商貿往來。
曆史記載
最早見于《宋書·夷蠻傳》,記載該國曾于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年)遣使來華;《南史》中亦作“阇婆達國”,表明其作為朝貢國的身份。
别稱與演變
在不同文獻中有“阇婆”“闍婆達”“闍婆婆達”等異寫,可能與古代譯名差異或地域範圍變化有關。元代後逐漸被“爪哇”等新譯名取代。
現代研究意義
該詞為研究古代中國與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關系的重要線索,涉及貿易、宗教傳播等領域。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史實,可查閱《宋書》《南史》原文,或參考東南亞古代史研究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