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名。道教十大洞天之一。在 江蘇 吳縣 洞庭西山 (古稱 包山 )。周圍四百裡,號稱“元神幽虛之洞天”。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洞庭山 有宮五門,東通 林屋 ,西達 蛾眉 ,南接 羅浮 ,北連 岱嶽 。”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太湖詩·入林屋洞》:“知名十小天, 林屋 當第九。” 元 顧瑛 《送鄭同夫歸豫章分題得洞庭湖》詩:“ 神禹 書藏 林屋 裡,仙人詩刻石屏前。” 明 高啟 《洞庭山》詩:“中有 林屋 仙所都,銀房石室開金鋪。”
林屋的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指建造于樹林或山野間的房屋,多用于形容隱逸、清幽的居所。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例證:唐代戴叔倫《題友人山居》詩:“林屋無塵雜,漁樵有往還。”
特指道教“十大洞天”之一的林屋洞,位于江蘇蘇州太湖西山島,被列為“第九洞天”,象征神仙居所。
來源:《雲笈七籤》(宋代道教典籍)、《中國道教大辭典》(華夏出版社)
引申為遠離塵嚣、歸隱自然的意象,常見于古典詩詞。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例證:宋代陸遊《幽居》詩:“林屋何年隱,漁舟此日閑。”
江蘇蘇州吳中區有“林屋山”“林屋洞”,因山中有洞穴“頂平如屋,立石成林”得名(《吳地記》)。
來源:《蘇州府志》(清代地方志)、《中國地名大辭典》
“林”取“山林”之意,“屋”為居所,二字組合強調自然與人文的融合。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權威參考依據:
“林屋”一詞的含義及相關信息可歸納如下:
林屋是道教文化中的山名,為道教十大洞天之一,位于今江蘇吳縣洞庭西山(古稱包山)。其範圍約四百裡,被道教典籍稱為“元神幽虛之洞天”。
地理定位
林屋洞天地處太湖洞庭西山,古代文獻中常與“包山”并稱。據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載,洞庭山有五門,其中“東通林屋”,并與羅浮山、岱嶽(泰山)等地相連。
道教地位
唐代陸龜蒙在《奉和襲美太湖詩·入林屋洞》中稱其為“十小天”中的第九洞天,明代高啟的詩句“中有林屋仙所都”也印證了其作為道教聖地的地位。
如需進一步了解林屋洞天的文化背景或實地探訪信息,建議參考地方志或道教研究資料。
鏖剪八達闆塊構造說表候避患燦爛炳煥掣手從母昆弟丹青地冬臧梵城發生風憤痛撫标伏脈浮俗怪秘挂零孤寒過陰還音濠溝紅閨後室監本角鵄疾馳戒歸精約久齡機險局度君子之交淡若水考績立格鲈莼邏逤槽洛陽生漫漶支離酕醄蒙巾木腸牆東隱清笳齊全驅放如坐春風三鱓騷除上溯筲子神構疏稿輸役四試痛擊鼃聲尾韻小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