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闍婆婆达 ”。
“阇婆达”是一个古代音译词,主要用于指代历史上的东南亚古国,其释义可综合如下:
基本含义与读音
读音为dū pó dá(注音:ㄉㄨ ㄆㄛˊ ㄉㄚˊ),是“阇婆婆达”的简称。该词为梵语音译,常见于中国古籍对南洋地区的记载。
地理范围
指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或苏门答腊岛,部分文献认为可能兼指两岛。这一地域在唐宋时期与中国有密切的商贸往来。
历史记载
最早见于《宋书·夷蛮传》,记载该国曾于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年)遣使来华;《南史》中亦作“阇婆达国”,表明其作为朝贡国的身份。
别称与演变
在不同文献中有“阇婆”“闍婆达”“闍婆婆达”等异写,可能与古代译名差异或地域范围变化有关。元代后逐渐被“爪哇”等新译名取代。
现代研究意义
该词为研究古代中国与东南亚海上丝绸之路关系的重要线索,涉及贸易、宗教传播等领域。
如需进一步考证具体史实,可查阅《宋书》《南史》原文,或参考东南亚古代史研究专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