阨塞的意思、阨塞的詳細解釋
阨塞的解釋
險要之地;險阻要塞。 漢 賈誼 《過秦論下》:“ 秦 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宋 蘇轼 《論高麗買書利害劄子》:“當時大臣以謂:‘…… 漢 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阨塞,皆不宜在諸侯王家,不可予。’”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十二:“立當阨塞若關隘,視入衍沃同川原。”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變法不知本源之害》:“圖學不興,阨塞不知,能制勝乎?”
詞語分解
- 阨的解釋 阨 è 同“厄”②③。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塞的解釋 塞 ā 堵,填滿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規。 堵住器物口的東西:活塞。塞子。 塞 à 邊界上險要地方:要塞。關塞。塞外。邊塞。塞翁失馬。 塞 è 義同(一)①,用于若幹書面語詞:閉塞。阻塞。搪塞。
網絡擴展解釋
“阨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需從字形和字義分解理解:
1. 單字解析
- 阨(è):同“厄”,本義指險要之地(如《史記》中“據其阨塞”),引申為困苦、災難。
- 塞(sài):指邊界險要處(如“邊塞”),或讀sè/sāi時表“阻塞”。
2. 組合含義
“阨塞”多指地形險阻的關隘,常用于描述軍事要沖或交通咽喉,例如:“守阨塞以防敵襲”。古文獻中也可能引申為困境或阻礙,如“命運阨塞”。
3. 使用注意
該詞現代已罕用,多見于古文或特定語境。若在文本中遇到,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地形險要還是抽象困境,并核查古籍注釋或專業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确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阨塞(è sāi)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被阻塞、被堵塞。下面是有關阨塞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阝(邑)是部首,表示關于城邑的事物;
- 塞(土、寸)是字的形聲部分,表示土堆。總共有11畫。
來源:
阨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古代人們對于道路被堵塞的描述。這個詞可用來形容交通擁堵、思路受限等情況。
繁體寫法:
繁體字“阨塞”的字形與簡化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阨塞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例句:
- 道路上的交通阨塞使得車輛難以通行。
- 心中的疑惑令他的思路阨塞。
組詞:
阨塞可作為一個詞語單獨使用,一般不與其他詞語進行組合。
近義詞:
堵塞、擁堵、阻塞。
反義詞:
暢通、通暢、流暢。
希望以上内容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有其他問題,我将樂意為你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