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前卻 ”。
亦作“ 前卻 ”。1.進退。《吳子·治兵》:“前卻有節,左右應麾。” 宋 梅堯臣 《旌義港阻風》詩:“遠渚時出沒,輕舟自前卻。”
(2).引申為操縱,擺布。《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權 大怒欲自征 淵 ”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溥 《江表傳》:“ 權 怒曰:朕年六十,世事難易,靡所不嘗,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湧如山。不自截鼠子頭以擲于海,無顔復臨萬國。就令颠沛,不以為恨。” 北魏 崔鴻 《十六國春秋·前秦·苻堅》:“ 猛 曰:臣每覽 亞父 之事,常謂前卻人主,以此而為名将,竊未多之。”
“前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進退
指行動上的前進與後退,常見于軍事或策略場景。例如《吳子·治兵》提到“前卻有節,左右應麾”,強調軍隊進退需有章法。宋代梅堯臣的詩句“輕舟自前卻”也以此描述船隻隨波進退的動态。
操縱、擺布
引申為對局勢或他人的掌控,帶有主觀幹預的意味。如《三國志》注引《江表傳》中孫權言“近為鼠子所前卻”,表達被他人牽制的憤懑。
“卻”單獨使用時,本義為“退”(如“退卻”),後衍生出“拒絕”“反而”等意(參考)。因此,“前卻”可視為由反義複合詞構成的動态描述。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古籍用例,可查閱《吳子》《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前卻》(qián què)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
部首:
前(qián)- 表示“前面的”或“向前”的意思,屬于漢字的上方部首。
卻(què)- 表示“退後”或“轉變”的意思,屬于漢字的下方部首。
筆畫:
前 - 由四個筆畫組成。
卻 - 由四個筆畫組成。
來源:
《前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由中國古代學者所編纂的一本字典。它的意思是“前後相對的”。這個詞在古代文獻中并不常見,但在現代漢語中依然有一定的使用頻率。
繁體:
《前卻》的繁體字為「前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字的時候,有些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給出的「前卻」可寫作「前卍卻」。這種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但仍能理解其含義。
例句:
1. 他坐在前卻的椅子上,神情專注地聽着老師的講解。
2. 我們不應該為過去的錯誤而停滞不前,而是要勇敢面對、前卻努力。
組詞:
前進、前方、前途、前輩、退卻、卻步、卻之不恭
近義詞:
前後、前後相對
反義詞:
魯莽、放任、不顧、不計後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