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編韋的意思、編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編韋的解釋

編聯竹簡的皮條或繩子。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餘考釋氏之言,未為佳證,《穆天子》《竹書》《山海經》,皆埋緼歲久,編韋稀絶,書策落次,難以緝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編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中,其核心含義指編連竹簡或木牍所用的熟牛皮繩。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工具書和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指串聯、編連的動作。《說文解字》釋:“編,次簡也”,即按順序排列竹簡。

  2. 本義為熟牛皮。《說文解字》載:“韋,相背也……獸皮之韋,可以束枉戾相韋背”,後特指柔韌的皮革。在典籍中常代指皮繩。

二、詞義溯源

“編韋”最早見于《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

意為孔子反複研讀《周易》,串聯竹簡的皮繩因翻閱頻繁而多次斷裂。此處“韋編”即“編韋”的同義倒裝,指用皮繩編連的竹簡書籍。

三、文化内涵

  1. 古代書籍的形制

    戰國至漢代文獻多以竹簡書寫,以皮繩橫向編連成冊(如“韋編”),豎排成卷(如“冊”字象形)。編韋的牢固性直接影響典籍保存,《漢書·藝文志》稱“迄孝武世,書缺簡脫”即與此相關。

  2. 勤奮治學的象征

    “韋編三絕”成為後世形容刻苦鑽研的典故,如南宋陸遊《寒夜讀書》詩“韋編屢絕鐵硯穿,口誦手鈔那計年”。

四、材質演變

早期多用生皮,易腐;後改進為鞣制熟皮(韋),柔韌耐損。東漢後逐漸被絲帛(如“絲編”)、麻線取代,但“韋編”仍作為典籍代稱沿用,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言“韋編竹帛,非一人之書”。


權威參考文獻

  1. 《說文解字》(漢·許慎)
  2. 《史記·孔子世家》(漢·司馬遷)
  3. 《漢書·藝文志》(漢·班固)
  4. 《劍南詩稿》(宋·陸遊)
  5. 《文史通義》(清·章學誠)

網絡擴展解釋

“編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分析綜合得出:

一、基本含義

編韋(拼音:biān wéi)指古代編聯竹簡的皮條或繩子。這裡的“韋”特指經過鞣制的熟皮,具有柔韌耐用的特性,常用于串聯竹簡成冊。

二、詞源與文獻例證

  1. 文獻出處:該詞最早見于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河水一》,原文提到“編韋稀絕,書策落次,難以緝綴”,描述竹簡因年代久遠導緻編聯的皮繩斷裂,書冊散亂難以整理。
  2. “韋”的關聯:“韋”在古籍中常指代編聯竹簡的材料,如成語“韋編三絕”即用熟皮繩多次翻斷來形容讀書勤奮。

三、相關辨析

四、總結

“編韋”是古代文獻學術語,特指竹簡書冊的編聯材料,反映了早期書籍的裝幀形式。其核心意義明确,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避免與現代詞彙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百馬璧潤巢父侈禦黜黑楚炬秦灰大動幹戈調回冬大麥飯蔬賦比興扶策糕餅功力乖劣櫃田過謙海漘焊縫家難降衷儉易儆懼荊請金荷金镛糾纏不清極望均徭舉時舉眼無親坎宮轲機铿铿苦不可言枯住麗都立即履仁沒命門舘奶酪柰子龐言盤獲輕勁燒刀少久梢馬繩套勝狀聖主垂衣誓禁螳螂之衛錪錪童奴土簋唾棄吐談心長發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