阨塞的意思、阨塞的詳細解釋
阨塞的解釋
險要之地;險阻要塞。 漢 賈誼 《過秦論下》:“ 秦 雖小邑,伐并大城,得阨塞而守之。” 宋 蘇轼 《論高麗買書利害劄子》:“當時大臣以謂:‘…… 漢 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阨塞,皆不宜在諸侯王家,不可予。’”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十二:“立當阨塞若關隘,視入衍沃同川原。” 梁啟超 《變法通議·論變法不知本源之害》:“圖學不興,阨塞不知,能制勝乎?”
詞語分解
- 阨的解釋 阨 è 同“厄”②③。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號:
- 塞的解釋 塞 ā 堵,填滿空隙:堵塞漏洞。塞尺。塞規。 堵住器物口的東西:活塞。塞子。 塞 à 邊界上險要地方:要塞。關塞。塞外。邊塞。塞翁失馬。 塞 è 義同(一)①,用于若幹書面語詞:閉塞。阻塞。搪塞。
專業解析
阨塞(讀音:è sà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的關隘或要塞。該詞由“阨”與“塞”兩個語素複合而成,各自承載了關鍵語義:
-
“阨”:
- 本義指狹窄、險要之地。《說文解字》釋“阨”為“塞也”,段玉裁注:“塞者,隔也,險要之處所以隔閡不通也。”引申為險阻、阻塞之意。
- 在“阨塞”一詞中,“阨”強調地形的險峻、狹窄、難以通行的特性。
-
“塞”:
- 本義指邊界上可據險防守的要地。《說文解字》釋“塞”為“隔也”,指邊界險要之處。
- 引申為關塞、要塞、堡壘,特指那些在軍事上具有重要防禦價值的關口或據點。
- 在“阨塞”一詞中,“塞”側重于指具體的、用于防禦的關隘或據點。
綜合釋義:
“阨塞”即指地形險峻、位置關鍵,能夠有效阻擋敵人進攻或控制交通要道的軍事據點或關隘。它強調該地點兼具“險要”(阨)和“防禦功能”(塞)的雙重屬性,是古代軍事地理中的重要概念。
引用與參考依據:
- 《漢語大詞典》:對“阨塞”的釋義明确指向“險要的關塞”。該詞典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漢語語文詞典之一,其釋義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和可靠性。來源: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 古代典籍應用實例:
- 《史記·蕭相國世家》:“何獨先入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此例中,“阨塞”指秦朝留下的記載天下險要關塞的地理圖籍,是劉邦了解戰略要地的重要依據。來源:[漢]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
-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又使徐福入海求神異物…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複遊海上,至琅邪,過恒山,從上黨歸。後三年,遊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因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始皇巡北邊,從上郡入。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軍蒙恬發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陽山、北假中,築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實之初縣。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始皇置酒鹹陽宮…于是使禦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阬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益發谪徙邊。始皇長子扶蘇谏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軍于上郡。” 這段雖未直接出現“阨塞”,但蒙恬所築的亭障、長城等正是控制“阨塞”的體現。來源:[漢]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
“阨塞”是一個典型的軍事地理術語,指代那些憑借險要地形建立起來的、對防禦或控制區域具有決定性作用的關隘或要塞。其權威釋義可見于《漢語大詞典》,其曆史應用則廣泛見于《史記》等古代重要文獻中,常與國家的邊防、戰略情報和軍事部署密切相關。在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描述曆史或特定語境下的險要之地。
網絡擴展解釋
“阨塞”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需從字形和字義分解理解:
1. 單字解析
- 阨(è):同“厄”,本義指險要之地(如《史記》中“據其阨塞”),引申為困苦、災難。
- 塞(sài):指邊界險要處(如“邊塞”),或讀sè/sāi時表“阻塞”。
2. 組合含義
“阨塞”多指地形險阻的關隘,常用于描述軍事要沖或交通咽喉,例如:“守阨塞以防敵襲”。古文獻中也可能引申為困境或阻礙,如“命運阨塞”。
3. 使用注意
該詞現代已罕用,多見于古文或特定語境。若在文本中遇到,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地形險要還是抽象困境,并核查古籍注釋或專業辭書(如《漢語大詞典》)确認。
别人正在浏覽...
遍地開花辯口利舌閉厄碧環冰窖冰山避權布義菜羊長生花赤汗錯壤道學先生倒影二文芳物放逐感時管音賀監歡然火焰草交蝕接替驚弓金威迥野九般苦心孤詣類出連蒂陵寝呂覽面呈命氏镆鋣鳥竈飄動髬髵遣愁索笑绮缟山背鳝羹拾弄四周圍素仇台遣使談資陶籬通澈外荒亡厓帷子無徒無信仙道賢每些微洩寃新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