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天地。 三國 魏 曹植 《惟漢行》:“太極定二儀,清濁始以形。”《周書·武帝紀上》:“二儀創闢,玄象著明。” 明 王慎中 《遊白鹿洞》詩:“境閑百慮空,意愜二儀廣。” 清 鈕琇 《觚賸·石言》:“二儀之英,五材之精,在地為石,在天為星。”
(2).指日、月。 南朝 陳 沉炯 《陳武帝哀策文》:“二儀協序,五緯同符。” 明 王鏊 《震澤長語·象緯》:“二儀運而出沒,五緯隨而起伏。”
"二儀"是中國古代哲學與文獻中的核心概念,主要包含兩層含義:
一、指代宇宙初始的兩種基本形态"天"與"地"。此義源自《易經》思想體系,《周易·系辭上》明确記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漢代經學家孔穎達疏解為"不言天地而言兩儀者,指其物體"。《淮南子·精神訓》進一步闡釋:"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構成古代宇宙觀的基礎框架。
二、引申為陰陽兩極的辯證關系。唐代孔穎達在《禮記正義》中提出:"二儀,謂天地。亦謂陰陽",将自然現象與社會倫理納入統一解釋系統。宋代朱熹在《周易本義》中強調:"兩儀者,始為一畫以分陰陽",這種哲學思辨深刻影響了中醫、天文等傳統學科的發展。
該詞彙在文學創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開篇即言:"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将天文地理與人文創作緊密結合,形成獨特的審美體系。
參考來源:
“二儀”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哲學的概念,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二儀”主要指兩種宇宙基本要素或對立統一體,常見解釋包括:
需注意與“兩儀”的區别:後者更多指向陰陽,而“二儀”側重天地或日月實體。但部分文獻存在混用,如唐代《大唐叁藏聖教》中的“兩儀”實指李淳風、袁天罡兩位司天監官員。
提示: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文本語境,建議通過《周易》《曹植集》等古籍進一步探究其哲學内涵。
八花磚白苎夯雀兒先飛辯辭蝙蝠不自見,笑他梁上燕彼此彼此層軒持律充數抽咽大飨點鬼簿地理模型隊歌二話沒說訪拿繁弱浮浪趕面裹纏皓锷合心後焰缰靶缰勒蹇歰擊咢劫叛結友錦襜精誠團結金鼓金絲燕譏視嬾版淪誤路由單馬骨買船蠻功蒙莊瓯駱蒲塞颀颀綮要熱鍋上螞蟻三九天三九相公商客侍丁事魔食菜朓側推分枉木威禮犩牛委縱孝誠洗滌洗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