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九天的意思、三九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九天的解釋

從冬至起,每九天為一九,至九九為止。冬至後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為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老舍 《四世同堂》二九:“她的南屋是全院中最潮濕的,最冷的;到三九天,夜裡能把有水的瓶子凍炸。” 楊朔 《亂人坑》:“三九天身上也難得些棉絮,隻是披着石灰袋子,破麻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九天,指中國農曆節氣中冬季最寒冷的一段時期,具體指從冬至(公曆12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19天至第27天)。此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地表蓄熱最少,加之冷空氣活動頻繁,形成全年氣溫最低的時段。該詞源于中國古代“數九”習俗,以九天為單元記錄寒冬進程,其中“三九”因處于“九盡寒盡”前的蓄冷高峰而被視為嚴寒頂點。

一、核心釋義

  1. 時間範圍

    特指冬至後第三個“九天”(約公曆1月9日至17日)。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定義:“冬至後第十九天至第二十七天為三九天。”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氣候特征

    此時地表熱量消耗殆盡,冷空氣勢力最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全年最冷階段。華北、東北地區常出現-10℃至-30℃低溫,南方亦伴隨霜凍、雨雪。

    來源:中國氣象局《二十四節氣氣候特征統計》。

  3. 文化内涵

    “數九”習俗中,“三九四九冰上走”的民諺印證其嚴寒屬性。古人通過觀察物候(如河面結冰厚度)指導農事與生活起居,形成獨特的物候曆法體系。

    來源:《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張培瑜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二、科學依據

“三九”低溫與地球公轉軌道相關:冬至後太陽輻射雖逐漸增強,但地表熱量收支仍處于“入不敷出”狀态,需至“四九”後熱量積累方逐步逆轉。氣象數據顯示,中國近80%地區的年極端低溫出現在三九期間。


權威參考來源: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2. 中國氣象局《二十四節氣氣候特征統計》
  3.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張培瑜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三九天是中國傳統曆法中描述冬季最寒冷時段的術語,其含義及特點如下:

一、基本定義

三九天指從冬至算起的第三個“九天”,即冬至後的第19至27天,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此時因地表熱量消耗達到最大,加上冷空氣頻繁,形成極寒天氣。

二、計算方法

  1. 常規計算:以冬至當天為“一九”首日,每九天為一階段,第三個九天即為三九天(如2025年三九天為1月9日至17日)。
  2. 幹支曆計算:部分傳統算法以“冬至後第一個壬日”為起點,再數三個九天,但現代多采用冬至直接計算的方式。

三、氣候特征

四、文化意義

五、注意事項

建議減少戶外活動,使用取暖設備時注意安全,并關注氣象預警。

如需了解具體年份的三九日期,可參考農曆或氣象部門發布的節氣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暗溝暴公子瀑練北面官博究不挂眼不置可否層峙剗除陳俎崇嶐初志答卷答禮擔承燈窩低标號斷脊肛道甘味咯支支佝偻罟網河肥鶴困雞羣恨心花礎混球兒和弄嬌慣齑身粉骨軍帑康拜因空草空策粒度亂黩内寄生内姻紐捏旁求請外窮精氣象站鵲驗曲盡奇妙軟玉溫香三宅生别聲妓舍止世閥識想姝美題榜瓦埴武經七書鮮眼謝筵西方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