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鄭畋 的綽號。 宋 曾慥 《類說》卷十二引《紀異記》:“ 鄭畋 年十九赴舉,凡十九年登第,又十九年入相,時號三九相公。”
“三九相公”是唐代曆史人物鄭畋的綽號,其來源與他的生平經曆密切相關。根據多個文獻記載(如宋曾慥《類說》引《紀異記》),這一稱謂的由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核心含義
鄭畋在19歲時首次參加科舉考試(“年十九赴舉”),曆經19年才考中進士(“凡十九年登第”),後又經過19年升任宰相(“又十九年入相”)。這三個“十九年”的經曆,被時人概括為“三九”,因此得名“三九相公”。
詞語構成
曆史背景
鄭畋是唐末重要政治人物,曾參與平定黃巢起義,其仕途跨度貫穿中晚唐動蕩時期。這一綽號不僅記錄了他的個人經曆,也側面反映了唐代科舉與官場晉升的嚴苛性。
文學引用
該詞多見于宋代筆記和後世典故中,例如《類說》《紀異記》等文獻,成為描述大器晚成或仕途坎坷的典型意象。
提示:若需了解鄭畋具體政績或唐代科舉制度細節,可進一步查閱《舊唐書》等權威史籍。
《三九相公》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年紀老邁的官員,特指三九年齡的官員。形容到了快退休年齡的公務員辭去官職。
《三九相公》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一”、“又”和“目”,總共有十五個筆畫。
《三九相公》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官僚制度。古代中國官員的晉升和任職是按照年齡來決定的,一般來說,民間至三十歲即可就任官職,但公務員的退休年齡是六十歲。而三九歲正好是半途而廢的年紀,此時已經沒有了晉升的機會,也不能一直擔任下去。因此,用“三九相公”這個成語來形容快退休年齡的官員。
繁體字是「三九相公」。
古時候,「三九相公」的字寫作「三九相公」。
1. 那位廳官已是三九相公,回老家養老了。
2. 他已經到了退休年齡,成為了一名三九相公。
三九相公
年邁公務員
年輕公務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