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天地。 三国 魏 曹植 《惟汉行》:“太极定二仪,清浊始以形。”《周书·武帝纪上》:“二仪创闢,玄象著明。” 明 王慎中 《游白鹿洞》诗:“境闲百虑空,意愜二仪广。” 清 钮琇 《觚賸·石言》:“二仪之英,五材之精,在地为石,在天为星。”
(2).指日、月。 南朝 陈 沉炯 《陈武帝哀策文》:“二仪协序,五纬同符。”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二仪运而出没,五纬随而起伏。”
"二仪"是中国古代哲学与文献中的核心概念,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一、指代宇宙初始的两种基本形态"天"与"地"。此义源自《易经》思想体系,《周易·系辞上》明确记载:"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汉代经学家孔颖达疏解为"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淮南子·精神训》进一步阐释:"以天为父,以地为母,阴阳为纲,四时为纪",构成古代宇宙观的基础框架。
二、引申为阴阳两极的辩证关系。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提出:"二仪,谓天地。亦谓阴阳",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伦理纳入统一解释系统。宋代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强调:"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这种哲学思辨深刻影响了中医、天文等传统学科的发展。
该词汇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开篇即言:"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将天文地理与人文创作紧密结合,形成独特的审美体系。
参考来源:
“二仪”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二仪”主要指两种宇宙基本要素或对立统一体,常见解释包括:
需注意与“两仪”的区别:后者更多指向阴阳,而“二仪”侧重天地或日月实体。但部分文献存在混用,如唐代《大唐叁藏圣教》中的“两仪”实指李淳风、袁天罡两位司天监官员。
提示: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文本语境,建议通过《周易》《曹植集》等古籍进一步探究其哲学内涵。
白鳝包机包巾便宁编者按语币马拨楞颤多梭常从超世绝伦斥去洞察肚带丰功厚利丰筋多力赶露宫妇骨朵儿规恢归忌还资花名册歡燕焕耀检戒基础借定籍贯尽够军气宽慰老商蕾铃两合土连环画离女轮形曼游陪尘噗通钱物轻盈秋涨婍嬟曲邪闪边上隮盛传书囊谡谡汤盏廷魁通肠鲖蟹退款外营枉费日月闻所未闻小账西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