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規模的會集。《史記·匈奴列傳》:“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
(2).古代君主冊拜三公、接受方國使節和百僚稱賀的儀式。《晉書·石鑒傳》:“前代三公冊拜,皆設小會,所以崇宰輔之制也。”《晉書·禮志下》:“ 魏 晉 則冬至日受方國及百僚稱賀,因小會。其儀亞於獻歲之旦。” 晉 傅玄 《辟雍鄉飲酒賦》:“時皇帝親枉萬乘之尊兮,以幸乎辟雍;鹵簿齊列,官正其容,侍衛參差,乃命王公。是日也,定小會之常儀兮,饗殊俗而見遠邦。”
(3).指一般的宴會。《南齊書·郁林王紀》:“ 永明 五年十一月戊子,冠於東宮 崇正殿 。其日小會,賜王公以下帛各有差。” 唐 儲光羲 《登戲馬台作》詩:“小會衣冠 呂梁 壑,大征甲卒 碻磝 口。”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四折:“ 江 下小會,酒非洞裡之長春,樂乃塵中之菲藝。”
(4).小廟會。《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三回:“某處小會,我也得去,又應該怎樣打扮。”
(5).民間小型互助會。 劉半農 《瓦釜集·第十二歌》:“我裡下月初還要捵小會。”自注:“小會,積錢會,其積錢總數不甚大者。”
(6).小型會議。《新華月報》1979年第3期:“動員大會上,就點了 巴老師 的名……小會上,更不用說。”
(7).即小會子。《宋史·食貨志下三》:“ 開禧 末,餉臣 陳鹹 以歲用不足,嘗為小會,卒不能行。”詳“ 小會子 ”。
“小會”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語境不同而變化,主要涵蓋曆史儀式、民間活動及現代會議等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小規模集會
指人數較少、形式簡單的聚集活動。例如《史記·匈奴列傳》記載“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描述匈奴部落首領的定期集會。
古代君主儀式
特指帝王冊封三公、接見使節的典禮。《晉書》提到“前代三公冊拜,皆設小會”,這類儀式規模雖小于國家大典,但具有重要政治意義。
民間活動
現代用法
“小會”的用法需結合曆史背景或具體語境判斷。例如在古籍中多指政治儀式,現代則偏向日常小型活動。若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可參考《史記》《晉書》等文獻。
小會是指一個小型的會議或者聚會。這個詞主要用來形容規模較小、參與人數較少的會議或聚會。
小會的拆分部首是小,并且它的筆畫數為5。
小會一詞的來源與會議文化相關。在漢字演變的過程中,小會這個詞逐漸形成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
小會的繁體字為 "小會"。
在古時候,小會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基本的字形和意義沒有改變。
1. 我們在下周舉行一個小會,讨論新産品的推廣計劃。
2. 我們經常在辦公室裡召開小會,以解決日常工作中的問題。
小會的組詞有:召開小會、進行小會、小會讨論等。
與小會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小型會議、小型聚會、小型活動等。
與小會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大會、慶典、盛會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