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耳食之論的意思、耳食之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耳食之論的解釋

指聽來的沒有确鑿根據的話。 清 趙翼 《廿二史劄記·新舊唐書一》:“今人動謂新書過舊書遠甚,此耳食之論也。”亦作“ 耳食之談 ”。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五:“此耳食之談,引經斷獄,當不如是。” 魯迅 《朝花夕拾·無常》:“我也沒有研究過小乘佛教的經典,但據耳食之談,則在 印度 的佛經裡,焰摩天是有的,牛首阿旁也有的,都在地獄裡做主任。”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耳食之論”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 讀音與結構
    拼音為ěr shí zhī lùn,屬于偏正式成語,多作主語或賓語使用。

  2. 基本含義
    指未經審察、輕信傳聞而聽來的無根據言論。比喻人盲目接受不可靠的信息,類似“以耳代食”,形容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人觀點。

  3. 出處與典故
    源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六國年表序》:“學者牽于所聞……此與以耳食無異。”意指學者受限于聽聞,未能深究史實本質,如同用耳朵“吃”東西般草率。

  4. 用法與近義詞

    • 近義詞:耳食之談、無稽之談、道聽途說。
    • 反義詞:真知灼見、鑿鑿之言。
    • 例句:清代趙翼曾用“今人動謂新書過舊書遠甚,此耳食之論也”批判盲目推崇新版史書的現象。
  5. 現代啟示
    該成語提醒人們對待信息需保持審慎态度,避免輕信未經核實的内容,尤其在信息泛濫的當代更具現實意義。

建議結合《史記》原文及曆代注釋(如清代學者用例)進一步理解其曆史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耳食之論》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指以美食來滿足耳朵的享受,也就是指以聽覺感受為主題的美食文化或飲食讨論。現在我們來拆分一下它的部首和筆畫。部首是耳,它指的是耳朵;筆畫是11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有意思,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時期的文學家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一書中。它的繁體字和簡體字一樣寫作「耳食之論」。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一些區别,例如「耳」字在古代寫作「聿」,而「食」字則與現代相同。 下面給你一個例句: 他們在飯桌上不僅享受美食,還聆聽《耳食之論》。 關于這個詞的組詞,我們沒有特定的常見組詞,因為它往往作為一個獨立的詞語使用。然而,它可以與其他詞語組成詞組,形成新的意義。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耳目一新」來表示類似的意思,意為帶來新鮮感和令人愉悅的享受。反義詞方面,我們可以使用「無趣的口糧」來表示與「耳食之論」相對的概念,指的是平淡無味的口味。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