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黜落的意思、黜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黜落的解釋

(1).舊指科場除名落第,落榜。 唐 楊凝 《下第後蒙侍郎示意指于新先輩宣恩感謝》詩:“遭逢好交日,黜落至公時。”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一:“ 紹興 末,巨公丁丑生者數人。或戲以衰健放牓, 陳福公 作魁, 淩尚書 景夏 末名, 張魏公 黜落。”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四:“己未宏詞科, 施愚山 以奸韻降等, 錢塘 王嗣槐 以失韻黜落。”

(2).斥退;落職。《新唐書·選舉志下》:“大率十人競一官,餘多委積不可遣,有司患之,謀為黜落之計,以僻書隱學為判目,無復求人之意。” 明 王瓊 《雙溪雜記》:“尋外補 麟 鳳陽府 知府,後竟黜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黜落

黜落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黜”和“落”二字組成,核心含義為罷免、貶斥或淘汰,多用于描述古代科舉、職官制度中的淘汰機制。以下從語義、用法及權威引用角度分述:


一、單字釋義與合成詞義

  1. 黜(chù)
    • 本義為貶退、廢除。《說文解字》釋:“黜,貶下也。”引申為罷免官職或剝奪資格,如《論語·微子》載“柳下惠為士師,三黜”。
  2. 落(luò)
    • 此處取剔除、淘汰義,如《莊子·天地》言“夫子阖行邪?無落吾事”,表“妨礙、廢棄”之意。
  3. 合成詞“黜落”
    • 指通過考核或審查,淘汰不合格者,特指科舉中罷黜落第考生,或官場中貶斥失職官員。

二、具體用法與語境

  1. 科舉制度中的黜落

    • 指科舉考試中淘汰未達标的考生。例如宋代科舉實行逐級篩選,成績不佳者被“黜落”,不得晉級。

      例:

      《宋史·選舉志》載:“諸科三場内有十‘不’、進士詞理纰缪者各一人以上,監試、考試官從違制失論,幕職、州縣官得代日殿一選,京朝官降監場。”此即嚴明黜落标準。

  2. 職官管理中的黜落

    • 指對官員的罷免或降職。如《新唐書·百官志》提及考課之法:“中下以下,每退一名,奪祿一季;中中以上,每進一名,加祿一季。”黜落與晉升相對。
  3. 引申用法

    • 廣義可指任何選拔性淘汰,如文壇評詩“黜落浮華,取質樸之作”。

三、權威文獻引用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釋“黜落”為:“指科舉考試中未被錄取;亦指官員被貶黜。”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釋義:“罷免;貶退。多指科舉落第或官員降職。”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4年修訂版。

  3. 《辭源》(第三版)

    強調其科舉語境:“科舉時代謂考試落第為黜落。”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


四、經典用例


“黜落”作為曆史性術語,深刻反映了古代人才選拔與職官管理的淘汰機制,其語義核心始終圍繞“考核不通過則貶退”的邏輯展開。

網絡擴展解釋

“黜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基本解釋

詳細釋義

  1. 科舉落第
    原指科舉考試中被除名或未及第。例如唐代楊凝的詩句“黜落至公時”,宋代陸遊的筆記中也有相關記載,均與科場失利相關。

  2. 官職罷免
    引申為官員被降職或罷免。《新唐書》中記載,唐代因官員選拔競争激烈,曾有“黜落之計”以淘汰不稱職者。

使用場景

補充知識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5、8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岸巾巴而思背公悲田筆掃千軍欂盧殘掠長腰米朝章國典陳伯吹熾昌戴清履濁到哪座山裡唱哪個歌倒置等仵頓斷二言詩方相氏分钗劈鳳蜂聚鳳尾竹分務富國公非先生鈎檢關署恨命黃杜患忌火前花校改交結禁固今古奇觀開台刳腹禮防利國監彌翼曩篇辟聘牽拘嵌岩虔祗七子八婿犬兒年區寓融昭觞酒豆肉視偉雙飛燕疏宕不拘姝麗荪美同心長命縷魏家未曾無家可奔獻金險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