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兩種事務;兩件事。《周禮·天官·内宰》:“婦職之灋教九禦,使各有屬,以作二事。” 鄭玄 注:“二事,謂絲,枲之事。”《左傳·襄公十年》:“女成二事而後告餘。” 杜預 注:“二事,伐 偪陽 ,封 向戌 。”
(2).謂事不專一。《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勸民耕農利土,一室無二事。”《後漢書·文苑傳上·傅毅》:“二事敗業,多疾我力。” 李賢 注:“二事,謂事不專一也。”
(3).方言。猶閑事。 歐陽山 《高幹大》第二一章:“誰願意做這號‘二事’!”
“二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二事”由“二”和“事”組成,核心含義指兩種事務或兩件事,也可引申為做事不專一的狀态。
兩種事務或兩件事
事不專一
方言延伸義(較少見)
部分方言中,“二事”可代指閑事,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地域性引申。
“二事”既可指具體的兩件事物,亦可抽象為缺乏專注的行為模式。其權威解釋以兩件事和不專一為主,方言用法需結合語境判斷。如需查看更多典籍例證,可參考《周禮》《史記》等古籍原文。
《二事》這個詞是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成語,意指兩件事情。它由兩個漢字組成,第一個字是“二”,讀音為èr,它的部首是“二”;第二個字是“事”,讀音為shì,它的部首是“亻”,意為人。整個成語的拼音是èr shì。根據拆分的部首和筆畫,我們可以知道“二”的拆分部首是一,筆畫是二;“事”的拆分部首是亻(人),筆畫是八。
《二事》這個成語源自《管子·牧民》:“牧民者,以二事使之,使熟于割剝”。從文字角度來看,它并沒有繁體字形式,因為它的書寫形式沒有經曆過繁體字的演變和變體。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由于字形的演變,有些字的寫法發生了變化。但就《二事》這個成語而言,它的書寫形式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在古代的字典和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與現代寫法幾乎一緻的形式。
下面是一些包含《二事》的例句:
1. 在工作中,我們不能隻顧着做一件事,要同時處理好《二事》。
2. 老師告訴學生們,學習和鍛煉是《二事》,不能偏廢。
與《二事》有關的組詞有:“二事并舉”、“一事兩面”等。
與《二事》相近的成語有:“一事無成”、“三心二意”等。
與《二事》相反的成語有:“一事無成”、“無事生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