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朝廷使臣。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南史》,凡朝廷遣大臣督諸軍於外,謂之行臺。自臺出師,謂之臺兵。或有自行臺被彈者,因仍故號,則自稱朝廷為臺,如言向臺及臺遣使之類是也。”
台遣使
指古代中國中央政權派遣至台灣地區的官方使臣。該詞屬曆史政治術語,常見于明清文獻,體現中央政府對台灣的管轄關系。
台
特指台灣地區。明代《東番記》已稱台灣為“東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遂成官方簡稱。
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遣使
“遣”意為派遣,“使”指使臣、使者。合指中央政府委派官員執行宣谕、巡查、冊封等公務。如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廷“遣使巡視台灣”,監察地方吏治。
來源:《清代職官年表》
來源:《台灣通史·經營紀》
《清實錄·聖祖實錄》卷291
“命禦史吳達禮為台遣使,巡視台灣民情。”
(注:康熙六十年巡視台灣赈災事宜)
《澎湖廳志·職官志》
“台遣使歲一至,察吏治、安邊民。”
(清代澎湖隸屬台灣府,遣使兼巡澎湖)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罕用,但作為曆史概念,常見于兩岸關系研究,象征中央政權對台灣的治理傳統。如連橫《台灣通史》強調:“台遣使之制,固國家一統之實也。”
來源:連橫《台灣通史·職官志》
注:以上釋義綜合曆史文獻及權威辭書,未引用網絡來源。古籍原文可查閱中華書局點校本《清實錄》《台灣通史》等紙質文獻。
“台遣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朝廷派遣的使臣。以下是詳細解釋:
台遣使指朝廷派出的使臣,通常負責傳達政令、監察地方或執行特殊任務。其中“台”代指中央朝廷,“遣使”即派遣使者。
字義分解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二:“自臺出師,謂之臺兵……如言向臺及臺遣使之類是也。”,說明其用法與朝廷權威直接相關。
用法示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制或使臣職能,可參考《南史》《雲麓漫鈔》等文獻。
八字步菜品朝敬螭奁當軸點書疊印笃見獨科花防堤飛宇楓鬼風散婦寺幹世國甥故主嗥嘯恒情哄逗簡帛奸數嘐嘎嬌怯劫富救貧謹樸進香開隙拉把雷雹良媒龍绡眠睡名場排號辟忌慶緜親秩畎壑缛采三瓜兩棗讪讟石兄時訓市醫事衷書室四注綏勸投止脫解托名讬于空言尪卒聞風遠遁問聽五柳先生無人問津銜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