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朝廷使臣。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二:“《南史》,凡朝廷遣大臣督諸軍於外,謂之行臺。自臺出師,謂之臺兵。或有自行臺被彈者,因仍故號,則自稱朝廷為臺,如言向臺及臺遣使之類是也。”
“台遣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指代朝廷派遣的使臣。以下是詳細解釋:
台遣使指朝廷派出的使臣,通常負責傳達政令、監察地方或執行特殊任務。其中“台”代指中央朝廷,“遣使”即派遣使者。
字義分解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二:“自臺出師,謂之臺兵……如言向臺及臺遣使之類是也。”,說明其用法與朝廷權威直接相關。
用法示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制或使臣職能,可參考《南史》《雲麓漫鈔》等文獻。
《台遣使》是指在古代中國,封建王朝向東南亞、南亞或其他海外地區派遣使者進行外交活動。這是一種重要的外交手段,用來維護和發展國家間的友好關系、加強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
《台遣使》這個詞的部首是「⾯」(mian4),拆分之後的筆畫分别是鬥(9畫)、⾸(21畫)、隹(8畫)、頁(9畫)、⾏(6畫)、⾐(12畫)、彐(3畫)。
《台遣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古代,中國王朝與周邊國家、地區之間有着複雜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為了更好地管理和發展這些關系,中國王朝通過派遣使者來進行外交活動。
在繁體字中,「台」和「使」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台遣使」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台」可以寫作「臺」,「使」可以寫作「侍」。這些字體的變化主要是受到當時的書法風格和個别文獻影響的結果。
1. 古代中國王朝經常派遣使者到南亞和東南亞國家進行外交活動。
2. 台遣使的目的是加強與鄰近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經濟和文化交流。
1. 台灣 (tái wān):指中國的一個地區,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
2. 使館 (shǐ guǎn):指國家在外國設立的外交機構,用來處理外交事務。
3. 使命 (shǐ mìng):指派遣某人去完成特定任務或使命。
1. 使節 (shǐ jié)
2. 外使 (wài shǐ)
1. 接待使 (jiē dài shǐ)
2. 來使 (lái sh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