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平粹的意思、平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平粹的解释

平和纯粹。多用以指人的精神品格。 晋 袁宏 《后汉纪·章帝纪下》:“精神平粹,万物自得,斯道家之大旨,而人君自处之术也。”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世说新语·赏誉》“谓 安期 、 邓伯道 、 赵穆 也” 刘孝标 注引《赵吴郡行状》:“ 穆 ,字 季子 , 汲郡 人,贞淑平粹,才识清通。”《明史·商辂传》:“ 輅 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平粹"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词典中较少收录。其核心含义指平和纯粹、精纯不杂的状态或品质,常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境界或事物的本质。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本义:平和纯粹

    • "平"指平静、平和、不偏激;"粹"指纯粹、精纯、无杂质。
    • 合起来形容一种内在的、不掺杂纷扰杂念的纯净、安宁状态。多用于描述人的性情、精神或道德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 例:《淮南子·俶真训》中提到:"是故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平粹者,天地之管也。" 这里将"平粹"(内心平和纯粹的人)视为沟通天地的关键,与"神越"(精神外驰)、"德荡"(德行浮夸)形成对比。(引自《淮南子》原文及注释)
  2. 引申义:精纯不杂

    • 由形容精神境界引申至形容事物本身质地或状态的纯粹、精良、无杂质。
    • 例:东汉王充《论衡·本性》:"玉生于石,有纯有驳…气有厚泊,故性有善恶也…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近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形不可变,性不可易。…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至德纯渥之人,禀天气多,故能则天,自然无为;禀气薄少,不遵道德,不似天地,故曰不肖。不肖者,不似也。不似天地,不类圣贤,故有为也。天地为炉,造化为工,禀气不一,安能皆贤?…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夫中人之性,在所习焉。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九州田土之性,善恶不均,故有黄赤黑之别,上中下之差;水潦不同,故有清浊之流,东西南北之趋。…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少多,故性有贤愚。…西门豹急,佩韦以自缓;董安于缓,带弦以自促。急之与缓,俱失中和,然而韦弦附身,成为完具之人。能纳韦弦之教,补接不足,则豹、安于之名可得参也。" 此段虽未直接出现"平粹",但其讨论人性禀赋的"纯渥"、"中和"等概念,与"平粹"所追求的纯粹、和谐境界相通。后世在评述类似概念时,有时会用到"平粹"来形容这种精纯不杂、和谐中正的状态。(引自《论衡》原文及哲学分析)

总结与使用场景: "平粹"是一个具有浓厚古典哲学和文学色彩的词汇,主要强调内在精神或事物本质的纯净无杂、和谐中正。它多见于古代典籍(如《淮南子》)及后世对古典思想、人物品评的论述中。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已非常罕见,基本不用于日常口语或一般书面语。理解它有助于阅读和理解古代文献中关于人性、道德修养和理想境界的论述。

引用来源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平粹”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píng cuì,其核心含义可概括为“平和纯粹”,多用于形容人的精神品格或表达方式。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

“平粹”由“平”和“粹”二字组成:


二、使用场景

  1. 形容人的品格
    多用于描述人精神境界的平和与纯粹,如《后汉纪》中提到“精神平粹,万物自得”,或《养生论》中“哀乐殃其平粹”,均指内在修养的淳朴与超脱。

  2. 形容表达方式
    指言语直截了当、不绕弯子,如现代用法中可形容说话风格简洁明快、不掺杂复杂意图。


三、古籍例证


四、现代延伸

现代语境中,“平粹”可引申为对简单纯粹生活态度的追求,例如不刻意追求新奇事物,保持本真(如“平淡纯粹的人,只求知道少数有用的东西”)。


“平粹”既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也可指表达方式的质朴无华。其核心在于“返璞归真”,强调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性。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可参考《后汉纪》《养生论》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把门宝箓八月春本作鼈爪碧寥避灶擘牋布母繜成都卖卜臣御旦朝噹啷啷东市独称舵杆凤凰衣封禄伏伏腊腊功能陶瓷龟駞寒霜和玉角牴戏藉不的解识解桎精庐窘绌尻神蜡坛蜡诏利动捩手覆羹立马绺鬏露滴木脚客逆睹旁泽蟠极劈泻清羸请朔穷剥启邑啓移沈潭身先士卒说不到四貉思域铜台瓦土匟陀罗外番无地起楼台相公物件乌蠋小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