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衆臣子。 漢 王符 《潛夫論·班祿》:“是以賢者不能行禮以從道,品臣不能無枉以從利。” 汪繼培 箋:“品臣,猶言衆臣。”
“品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拼音為pǐn chén,意為“衆臣子”,指代朝廷中的各類臣僚群體。該詞強調臣子的集體屬性,而非單一個體。
最早見于漢代王符的《潛夫論·班祿》:“是以賢者不能行禮以從道,品臣不能無枉以從利。”。此句通過對比“賢者”與“品臣”,暗含對臣子趨利行為的批判。
清代學者汪繼培在箋注中明确解釋:“品臣,猶言衆臣”,進一步強化了其群體性含義。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補充解釋為“品質高尚的臣子”,但此說法未見于古籍原文,可能是基于字面的引申解讀。
多用于古代政論性文本,如:
綜合《漢典》《潛夫論》箋注及多部詞典釋義。關于“品質高尚臣子”的解釋,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適用性。
品臣(pǐn chén)的意思是指有品行、有德行的臣子,是一種對官員的美稱。
拆分部首和筆畫:
品(pǐn)的部首是口,總共9畫。
臣(chén)的部首是臣,總共8畫。
來源:
品臣一詞最早見于《楚辭·蔔居》中:“殷其廟,品臣翼翼。”意為:殷求上天的庇佑,臣子的心懷誠摯恭敬。此後,品臣逐漸成為一種恭敬地稱謂。
繁體:
品臣的繁體字為「品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品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明顯的差異。
例句:
1. 他是一位忠誠的品臣,一生都為國家和人民盡職盡責。
2. 優秀的品臣總能受到君王的器重和賞識。
組詞:
品德、賢品、美品
近義詞:
忠臣、賢臣、良臣
反義詞:
奸臣、貪官、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