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犁軶”。亦作“犁軛”。或稱“犂槅”。架在牛脖子上的器具,似人字形,用以牽引犁。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十九:“犂槅。槅,軛也,所以枙牛領也。” 艾青 《生命》詩:“讓它喘息在世紀的辛酷的犁轭下。”
“犂轭”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以上解釋綜合了語言學、農學、文學等多維度解析,完整信息可參考《說文解字》《荀子》等典籍及現代權威辭書。
《犂轭》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指牛做耕田時所帶着的犁具和牛轭。它常常用來比喻人被壓迫和束縛,失去了自由和尊嚴。
《犂轭》的拆分部首是犭和車,漢字拆分的部首是指字體的左側部分,有時可以幫助理解和記憶字的意義。犭是犬的偏旁,車是與交通有關的字旁。
《犂轭》的筆畫分别是12畫和15畫。筆畫是指書寫字時所需要的筆畫數量。
《犂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鄘風·犁牛之什》中的《犂牛之一》。
《犂牛之一》中有一句:“安犂之寬,糟粃陳之。”這句話意思是當農民安放犁的時候,要讓犁具的轭松緊適中,不過緊也不過松。從這句話中引申出了“犂轭”這個詞,用來形容人被壓迫和束縛的狀态。
《犂轭》的繁體字是「犛軛」。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犂的寫法是「犂罍犂」,轭的寫法是「軛彐」。
1. 他感到自己處在犂轭之中,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2. 那個國家的人民已經忍受了幾代人的犂轭,渴望獲得自由和民主。
犂耕、犂牛、犂行、解犂、拉犂。
束縛、奴役、壓迫、桎梏。
自由、解脫、解放、翻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