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披衲的意思、披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披衲的解釋

披僧衣。謂出家為僧。 唐 賈島 《題童貞上人》詩:“誓從五十身披衲,便向三千界坐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披衲”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1. 字面含義
    指僧人身穿僧衣(衲衣)的行為,象征出家為僧的宗教身份。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賈島的《題童貞上人》詩句:“誓從五十身披衲,便向三千界坐禪”,直接描述僧人披上袈裟的修行狀态。

  2. 引申含義
    在成語使用中,“披衲”常帶有貶義,形容人表面上僞裝虔誠或清高,實則虛僞做作。例如批評某些人故作宗教姿态卻無真心信仰。

使用場景: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既可客觀描述僧侶裝束,也可諷刺僞善行為。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避免誤解。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披衲的意思

披衲是一個動詞詞組,意思是穿上僧衣,成為僧人或尼姑。

拆分部首和筆畫

披衲的部首分别是衤(衣服)和貝(貝殼),其中衤的筆畫數為5,貝的筆畫數為7。

來源和繁體

披衲一詞最早見于《漢書·夢世珍傳》,指的是穿上僧衣,成為和尚。繁體字是「被笠」。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披衲的寫法為「裨襞」,裨為助邊的意思,襞為折疊的衣物。

例句

他修行多年,終于能披衲出家,成為一名和尚。

組詞

披衣:穿上衣服。

衲僧:穿着僧衣的和尚。

近義詞

出家:指拜師為僧或尼,過上宗教的生活。

出家人:指已經成為僧人或尼姑的人。

反義詞

還俗:指從僧人或尼姑的身份回歸塵世,恢複平凡的生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