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負的意思、逋負的詳細解釋
逋負的解釋
(1).拖欠賦稅、債務。《史記·汲鄭列傳》:“ 莊 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多逋負。”《南史·蔡廓傳》:“又以王公妃主多立邸舍,子息滋長,督責無窮,啟罷省之,并陳原諸逋負,解遣雜役。” 宋 方勺 《泊宅編》卷九:“ 福州 一農家子 張生 ,幼時,父使持錢三千,入山市斧柯,遇村人有為逋負所迫欲自經者,惻然盡以所齎贈之。” 徐珂 《清稗類鈔·譏諷·可憐迎鳳德何衰》:“﹝ 陳政鑰 ﹞慷慨好交遊,座客常滿,以是多逋負。”
(2).指未償的仇恨。《後漢書·段熲傳》:“曾未浹日,兇丑奔破,連屍積俘,掠獲無算;洗雪百年之逋負,以慰忠将之亡魂。”
(3).拖欠;短少。 唐 元稹 《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對》:“今之課吏者,以賦斂無逋負為上。” 宋 王禹偁 《監察禦史朱府君墓志銘》:“鹽鐵奏 秦州 銀坑冶,比多逋負,未入之數,不減萬計,請擇朝臣以主之。”《明史·周忱傳》:“小民不知兇荒,兩稅未嘗逋負, 忱 之力也。”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二:“《元史》載海運之逋負,少者每石不及三合,多者不及三升。”
詞語分解
- 逋的解釋 逋 ū 逃亡:逋逃。逋遷。逋蕩。 拖欠:逋負。逋租。逋債。 拖延:逋留(逗留)。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負的解釋 負 (負) ù 馱,背(坕 ):負米。負疚。負重。如釋重負。負荊請罪。 擔任:擔負。負責。負累(噄 )。負罪。負荷。忍辱負重。身負重任。 仗恃,依靠:負隅頑抗。自負(自以為了不起)。 遭受:負傷。負屈
網絡擴展解釋
“逋負”是文言文中的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類解釋:
一、拖欠賦稅或債務
指未按時繳納賦稅或償還債務的行為。例如:
- 《史記·汲鄭列傳》記載:“莊任人賓客為大農僦人,多逋負”,描述官員因管理不善導緻賦稅拖欠。
- 《南史·蔡廓傳》提到王公貴族因私産擴張導緻“督責無窮”,需減免“逋負”以緩解民困。
二、未償還的仇恨
引申為未化解的深仇積怨。例如:
- 《後漢書·段熲傳》用“洗雪百年之逋負”比喻消除長期積累的仇恨。
三、拖欠或短缺
泛指未履行義務或數量不足。例如:
- 唐代元稹在策論中批評官員考核标準為“賦斂無逋負”,即要求征稅不得短缺。
- 宋代王禹偁的墓志銘記載官府因“逋負”而減免債務。
用法總結
“逋負”多用于古代經濟、政治或軍事文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其核心語義圍繞“未完成的責任或義務”,既可指物質層面的欠款,也可隱喻情感或曆史遺留問題。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逋負(bū fù)是一個中國漢字詞語,它由“逋”和“負”兩個部分組成。
“逋”的部首是“辶”,它的筆畫數是7。它表示逃跑、逃亡。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它的形狀與現代稍有不同。
“負”的部首是“貝”,它的筆畫數是8。它表示背負、承擔、負責等意思。
“逋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會用這個詞來形容那些逃避責任、逃跑的行為。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一樣,仍然是“逋負”。
以下是一些關于“逋負”的例句:
1. 他因逋負承諾而失去了信任。
2. 她的行為讓她被視為逋負責任的人。
3. 不要逋負自己的承諾,要勇敢面對。
組詞方面,可以用“逋負”作為一個詞語的核心,并且加上不同的前綴或後綴來形成新的詞語,如“逋負者”、“逋負行為”等。
與“逋負”有相似意思的詞語有“逃避”、“逃脫”等。
與“逋負”相反的意思可以用“負責任”、“承擔”等詞語來表達。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您的要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