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蠟牋 ”。塗蠟的紙,舊時專供書法家寫字之用。《花月痕》第十六回:“ 秋痕 正在梳頭, 癡珠 就在妝臺邊坐下。瞧了一會,見有一張宣紙、一副蠟箋擱在架上,便説道:‘你這屋裡卻沒有橫額,我和你寫罷。’”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典故》:“内庫藏 明 代香牋甚多,今製尚沿其舊,亦 宋 人蠟牋遺意,而堅緻過之。” ********* 《青煙》:“他看見正廳中間桌上有一盞洋燈點在那裡,明亮的洋燈光射到上首壁上,照出一張 锺馗 圖和幾副蠟箋的字對來。”
“蠟箋”是一種傳統手工紙張,主要用于書法創作,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特點:
蠟箋指經過塗蠟處理的紙張,表面光滑、不吸墨,墨迹幹後色澤明亮。其名稱也寫作“蠟牋”,多見于明清文獻,如清代《西清筆記》中提及“明代香牋”即源于宋人蠟箋工藝。
蠟箋在古代是專供書法家使用的優質紙張。清代小說《花月痕》中提到用蠟箋書寫橫額,可見其常用于題字、書法作品。因其質地堅韌、墨色表現力強,被視為高級書寫材料。
現代研究中,粉蠟箋(一種高級塗布紙)被用于書法,其制作需考慮耐光性以延長保存時間。這類紙張多采用手工制作,延續了傳統工藝的精髓。
蠟箋不僅是一種材料,更承載了古代文人的書寫審美,象征着書畫藝術中對紙質和墨色融合的極緻追求。
若需進一步了解蠟箋的具體制作步驟或曆史文獻案例,可參考古籍《西清筆記》或當代手工紙研究資料。
蠟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蠟和箋。
蠟指的是一種用動植物油脂制作的固體物質,一般用于塗飾、保護和防水。而箋則指的是紙張,尤其是信函或書信。
蠟的部首是蟲(虍),共有8畫;箋的部首是竹(⺮),共有11畫。
蠟箋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在古代,人們常常使用蠟作為印章材料,并将字迹寫在紙上,再以蠟封信函。因此,蠟箋就成為表示書信或紙張的一個詞語。
蠟箋的繁體字為蠟箋。
在古代,蠟箋的寫法略有不同,蠟的字形為“蠟”與一隻蟲相連,而箋的字形為“筧”,是由竹和快字旁組成的。這種古代形态的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
1. 他把信寫在蠟箋上,然後封好放入信封内。
2. 祖母給我一封用蠟箋寫的信,深深感動了我。
蠟燭、蠟狀、蠟闆、蠟爐、蠟像、蠟紙
蠟箋的近義詞有信箋、紙箋。
蠟箋的反義詞可以是電子郵件,因為蠟箋代表了傳統的書信和紙張寫作的方式,而電子郵件則代表了現代科技與電子通信的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