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逋负的意思、逋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逋负的解释

(1).拖欠赋税、债务。《史记·汲郑列传》:“ 庄 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南史·蔡廓传》:“又以王公妃主多立邸舍,子息滋长,督责无穷,启罢省之,并陈原诸逋负,解遣杂役。”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九:“ 福州 一农家子 张生 ,幼时,父使持钱三千,入山市斧柯,遇村人有为逋负所迫欲自经者,惻然尽以所齎赠之。” 徐珂 《清稗类钞·讥讽·可怜迎凤德何衰》:“﹝ 陈政钥 ﹞慷慨好交游,座客常满,以是多逋负。”

(2).指未偿的仇恨。《后汉书·段熲传》:“曾未浹日,凶丑奔破,连尸积俘,掠获无算;洗雪百年之逋负,以慰忠将之亡魂。”

(3).拖欠;短少。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对》:“今之课吏者,以赋敛无逋负为上。”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盐铁奏 秦州 银坑冶,比多逋负,未入之数,不减万计,请择朝臣以主之。”《明史·周忱传》:“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逋负, 忱 之力也。”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二:“《元史》载海运之逋负,少者每石不及三合,多者不及三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逋负(bū fù)是汉语中的一个古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拖欠赋税、债务或未履行的责任。该词由“逋”(逃亡、拖欠)和“负”(背负、欠债)组合而成,强调未按时清偿的义务。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拖欠赋税或债务

    指未按期缴纳官府赋税或偿还私人债务。

    例:《汉书·昭帝纪》载“三年以前逋更赋未入者,皆勿收”,其中“逋”即指拖欠的赋税。

  2. 未履行的职责或义务

    引申为未尽到责任,如职责上的懈怠。

    例:《后汉书·刘平传》提及“政教清平,百姓怀之,无逋负之累”,强调治理下无积压的政务负担。


二、词源与演变


三、权威工具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逋负”释义为“拖欠赋税、债务”,引《汉书·武帝纪》“诸逋贷及辞讼在孝景后三年以前,皆勿听治”为证。

  2. 《辞源》(修订本):

    明确指“拖欠赋税”,并引《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其口赋逋税而庐宅尤破坏者,勿收责”为例。


四、现代使用与延伸

现代汉语中“逋负”已罕见,多见于研究古代经济、法律的学术文献,或作为成语“逋慢之罪”(怠慢拖延之过)的构词元素保留。其核心仍围绕“未清偿的负担”,兼具经济与道德责任的双重色彩。

网络扩展解释

“逋负”是文言文中的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类解释:

一、拖欠赋税或债务

指未按时缴纳赋税或偿还债务的行为。例如:

二、未偿还的仇恨

引申为未化解的深仇积怨。例如:

三、拖欠或短缺

泛指未履行义务或数量不足。例如:

用法总结

“逋负”多用于古代经济、政治或军事文献,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其核心语义围绕“未完成的责任或义务”,既可指物质层面的欠款,也可隐喻情感或历史遗留问题。

别人正在浏览...

安车骨白翳贲育之勇表达不适不委裁可常从痴耍倒纻翻机洞同对景伤情笃慎防微杜衅凡数凤楼手共和丱齒故习坏裂黄豆回述鉴明剪剔践约郊赠讦迫诘治惊惶无措救生船决流骏逸来莅蜡人林湍吏势律历麦饧亩道纳马蹑跟挪蹭抛朵品系剖晰畦棱趋赴稍黩筐篚水居四律五论俗表锁钥汤盘他心通通业微尘文扮无家可归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