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憤不啟的意思、不憤不啟的詳細解釋
不憤不啟的解釋
憤:心裡想弄明白而還不明白。啟:啟發。指不到學生們想弄明白而還沒有弄明白時,不去啟發他。這是孔子的教學方法。
詞語分解
- 不的解釋 不 ù 副詞。 用在動詞、形容詞和其它詞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詞或名詞性語素前面,構成形容詞: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謙)。不刊(無須修改,不可磨滅)。不學無術。不速之客。 單用
- 啟的解釋 啟 (啓) ǐ 打開:啟封。啟門。某某啟。啟齒。 開始:啟用。啟程。啟運。 開導:啟迪。啟發。啟蒙。啟示。啟明(古代指太陽還沒出來的時候,出現在東方天空的金星)。承上啟下。 陳述:啟事。 書信:書啟。
網絡擴展解釋
“不憤不啟”是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出自《論語·述而》,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含義
指教師應在學生經過深入思考仍無法解決問題時(即“憤”的狀态),才給予啟發引導。其中:
- 憤:朱熹解釋為“心求通而未得之狀”,即學生内心強烈求知卻尚未通曉的狀态。
- 啟:指教師抓住關鍵時機進行點撥,而非直接灌輸答案。
二、教育思想
- 啟發式教學:強調激發學生主動性,要求教師“開其意,達其辭”(引導學生思考并表達)。
- 時機把控:注重教學火候,需在學生“百思不解”時介入,避免過早幹預。
- 舉一反三:與“不悱不發”共同構成完整教學鍊,最終目标是培養學生遷移能力(即“舉一隅以三隅反”)。
三、現代意義
該理念至今仍被視作教育黃金法則,明代薛瑄評價其“使學者深思而自得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與當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高度契合。
(注:以上内容綜合《論語》原文及朱熹、薛瑄等曆代學者注解,完整論述可參考相關典籍及-10的學術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憤不啟(bù fèn bù qǐ),意思是不生氣就不會有動力,不受委屈就不會有鬥志。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不(bù)和憤(fèn),筆畫分别是一畫和八畫。《不憤不啟》源自于古代的文字,是漢字的繁體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很多變化。《不憤不啟》這個詞的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意思是一樣的。這種變化體現了漢字的豐富性和變化性。
以下是一個例句:當面對困難時,我們不能不憤不啟,而是要勇敢地面對挑戰。
與《不憤不啟》有關的組詞可能包括:不滿、發憤圖強、勤奮努力等。
與《不憤不啟》近義詞可能包括:憤怒激勵、怒火中燒、鬥志昂揚等。
與《不憤不啟》反義詞可能包括:滿足安逸、無動于衷、輕易放棄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