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惰的意思、逋惰的詳細解釋
逋惰的解釋
亦作“ 逋堕 ”。拖延怠惰。《魏書·古陵王羽傳》:“﹝帝﹞謂散騎常侍 元景 曰:‘卿等自任集書,合省逋堕,緻使王言遺滞,起居不修,如此之咎,責在於卿。’”《北史·魏紀一·太宗明元帝》:“三月丁丑,詔以刺史守宰率多逋惰,今年貲調縣違者,謫出家財以充,不聽徵發於人。”
詞語分解
- 逋的解釋 逋 ū 逃亡:逋逃。逋遷。逋蕩。 拖欠:逋負。逋租。逋債。 拖延:逋留(逗留)。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 惰的解釋 惰 ò 懶,懈怠,與“勤”相對:懶惰。怠惰。惰性。惰慢。将驕卒惰。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逋惰”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bū duò,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詞義
-
核心解釋
指拖延怠惰,即既拖延事務又态度懶散。該詞為并列結構,由“逋”(拖延)和“惰”(懶散)組合而成。
-
異體寫法
也寫作“逋堕”,兩者意義相同,常見于古籍中。
二、字詞構成解析
三、古籍用例
該詞多見于曆史文獻,例如:
- 《魏書·古陵王羽傳》提到官員因“逋堕”導緻政令延誤,被皇帝問責。
- 《北史·魏紀一》記載,官員因“逋惰”未能按時完成賦稅征收,需自出家財抵償。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用于文言或學術讨論,需結合語境理解。例如:“治理逋惰之風”指整頓拖延懶散的工作态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組詞或古籍原文,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如、2)。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逋惰(bū duò)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懶散、不勤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chuò)和弗(fú),共計八個筆畫。逋惰這個詞源自古代的漢語,在繁體中叫做逋惰,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在古時候,寫逋惰的漢字可以有一些變體,但整體上與現在的寫法類似。
以下是一些關于逋惰的例句:
1. 他總是逋惰不堪,不肯努力工作。
2. 青年人應該積極進取,不應該陷入逋惰的狀态。
其他與逋惰相關的詞彙包括:
1. 拖延:意思是推遲或遲遲不做某事。
2. 偷懶:指不努力工作或尋求捷徑偷取懶散。
3. 努力:與逋惰相對,指付出辛勤努力去做某事。
總而言之,逋惰是指懶散、不勤奮的狀态,這些詞彙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描述逋惰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